作者 : 中環高跟鞋,我哋係一班來自不同財經微信公眾號的本土派小編,但我哋唔會掟磚,亦唔會掟蕉,我哋最多係掟文,尤其是同大家分享未來值得留意的投資亮點,雖然暫時只有《中環高跟鞋》、《荊香撲鼻》及《投資先機》三個號的小編在此,但唔排除可見的將來會有愈來愈多小夥伴加入……
食小米……NO
首隻以「同股不同權」形式上市的小米集團(01810)於7月9日正式掛牌,聽起來是一件值得鼓舞的事情,但一看這間收入於2017年過千億元人民幣的巨企,收入與2016年增長約67%,但其稅後虧損是430多億元人民幣,如果不計政府稅務補貼,應該是虧損450多億元人民幣的企業。小妹真心覺得是負面宣傳。作為第一隻「同股不同權」形式上市的公司,雖然已落力地在招股文件希望投資者不應將其與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報告的經營業績或財務狀況分開考慮或視作替代分析,因為公司管理層採用並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要求或並非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呈列的經調整(虧損)或利潤,作為額外財務計量。但這種說法是不太負責任,因為他們在香港上市,就是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做事,另外以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所產生的利潤是由優先股及投資增值公允值而來,並非公司實打實的業務計算,那即是公司是有虧損,再多的理由也是虧損。另外公司2016年及2017年的借款及應付款項近400億元人民幣,可以說是和集資額相若。
坦白說,小米除了企業市值大之外,小妹真心不明其可以作為「同股不同權」形式上市公司的代表性。其實是否還有更好的選擇?例如找一些小一點但有盈利的公司。這一次有點覺得是交易所或政府為催促盡早有第一隻「同股不同權」形式上市公司,為其盡開方便之門。看倌如果有印象小妹於3月曾淺談「同股不同權」的問題,即同股不同權的設計模式可以保證創始人即便拿到很少的股份,仍能夠獲得足夠的話語權來控制公司。試問如果一間記錄多年虧損的企業,其營運存續性將會是一個問題,可見的將來很大機會大量舉債。如果未來有小股東對其業務及融資有所意見,真的有可能無路可訴。
最後小妹希望一切都是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