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emey : 性格決定鄰運

分享
作者:潘啟才(Phemey) – 測量師出身,試過輕輕鬆鬆年薪過百萬,亦試過胼手胝足地創業。後來發覺幫人做成生意最過癮,成功拉攏買賣雙方便穩袋幾百萬,至此「通天經紀」之名便不脛而走。眼光準、膽量大兼且身體力行,搞炒股投資班大賺一筆之餘,亦計劃大搞創業班,矢言教授云云打工仔、待業青年、大學生無本生利,財來八方的本事。
在理工產量測量系畢業的同屆同學,我估計有過半同學,由畢業至快將退休,只在同一機構工作,我衷心佩服他們,因我真的無法想像自己能做得到。客觀上,希望在一機構內從低位置升上髙位,其中一有效策略就是努力工作,永不離開,我其中一位同學,就是畢業後第一份工作,進入了英資地產發展公司香港置地,由最低職位開始,逐步升職,最近被擢升為CEO。現在的仲量聯行香港區的負責人也是第一份工就進入了這公司,由田土廳查冊開始,在過去三十多年,逐步升職至香港區負責人。
另外我認識有些創業例子,也是從小公司開始,一步一步發展成為大企業,我們認識的中原地產,就是在三十多年前,由施永青先生與王文彥先生租用一張朋友的枱開始,發展成今天有約六萬名員工的大型企業,中原由始至今天,核心業務就是房地產中介代理。
這種由始至终專於一間機構,一份工作及一件事情,是做大做強的有效策略。但由於每人的際遇不同,性格不同,這種從一而終的策略未別人人適用。以我自己為例,做事又衝動,又無法專一,而且畢業後,也沒有任何人生目標,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打工定創業,所以基本上是用見步行步的方法,推動自己向前的主要動力就是要」過癮」及有挑戰性,我相信用這種方法比較適合自己。
我的信念是,如果現在走的不路行不通,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求變,以我第一次創業為例,從1990年經營至1997,但因為做到意興闌珊,發展裹足不前,我選擇重投打工行例,加入了戴德梁行,回顧過去,這決定可能做錯了,但至少令我學懂有膽求變,同時令我知道即使創業失敗,並不代表世界未日,只要自己還有利用價值,重回打工行列絶對不是問題。
但第二次打工的經驗告訴我,有些人,天生就不適合寄人籬下,這想法在我第一次打工時,我是不知道的,但二次的經驗,令人有膽同自己講,就算擺街檔做無牌小販,都唔會再同人打工,就是這個決心,我在過去十六年,再從沒有想過再受聘於人。
從2004年第二次創業起計,我做生意的方法很簡單,我設了一些限制給自己,不合乎這限制的我𣎴會做。
第一條就是「無本創業」,如果個生意要出一百幾十萬才開得檔,咁就多謝哂,唔使預我,所以我第一個生意概念,就是搞房地產基金管理,但我是用力游説與施永青先生合作,他最終不想做,我就放棄了。
第二條就是追求高利潤,唔追求做大,所以我嚴格控制成本,尤其是固定成本,非不必要,一定不會增加,同時集中精力去增加收入。
用了以上限制後,在過去十多年創業生涯內,就算是在金融海嘯期間,我基本每年都能賺點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