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何文禮,Henry Ho
共享經濟概念仍買得過?
共享辦公室(co-working space)近年在香港發展速度驚人。雖然有不少開設共享辦公室投資者最終損手離場,但無阻新業者參與。當中,2016年進駐香港市場的WeWork在全球擁有485個已開放辦公地點,逾40萬客戶。其母公司The We Company正準備今年上市,最新一輪估值達470億美元。然而, WeWork去年收入約18億美元,但虧損達19億美元。該公司安撫投資者其業績正在改善,今年首季收入同比增長112%至約7.28億美元,虧損收窄至約2.64億美元,而投資者亦應該視虧損為「會帶來更多現金流的投資」。大額虧損似乎是共享經濟企業的共通點,之前一直令投資者引頸期盼的共享乘車平台Uber及Lyft,先後於兩周前及今年3月上市,上市估值分別約824億美元及243億美元。惟上市後股價插水,投資者開始擔心等不到它們轉虧為盈的一日。根據正式上市文件,Uber於2018年全年虧損19億美元,Lyft公布上市後首份業績亦指今年首季淨虧損約11億美元。究竟投資者應否對共享經濟避之則吉?看來又非如此,另一共享經濟龍頭Airbnb似乎已捱出頭來,今年年初就宣布已連續兩年實現盈利。其實部分共享經濟市場尚在起步及摸索階段,投資者要關注的是企業自身的技術及延伸產品及服務能力、企業如何留住及增加用家。相信隨著盈利模式確定,企業資源整合,市場會逐漸享受盈利,真共享經濟仍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