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Eddie
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
各位讀者,雖然近期有紛紛擾擾的中美貿易大戰,金鐘附近新的不可言說的數字事件,而筆者以為這些暫時都不足以動搖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
自從2016年以來,港交所多方出台新的政策,通過逐步開放的「互聯互通」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加強流動性;通過對「上市規則」大修以吸引生物與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公司,豐富「投資產品」;通過延長收市後期貨等衍生產品的交易時間,來拉近與美國的時差,提供更多的投資及風險管理機會;通過不斷強化企業管治措施,加強上市公司的內控管理。
然而本月初突發的港交所IPO「放水」醜聞,直接削弱上述種種善舉。比起國際局勢、本土政治動盪,該事件及其後續處理會直接影響香港金融中心的聲譽。
2018年,共有218只新股在港上市,創歷史新高;IPO集資額達2,880億元,居全球首位。但,2018年這些新股破發率也高達70%。上個月港交所CEO在網誌上的發聲——破發的不一定是壞公司,好公司不一定不破發,言猶在耳,此次的醜聞,不知道CEO怎麼看呢?當前行家話港股不單單A股化,甚而A貨化。筆者期待港交所以及證監會能重拳出擊,恢復挽回投資人的信心。
可惜就港交所而言,筆者至今未看到一個公告,更別提若此事件發生在其他上市公司,聯交所必會要求的Forensic Review(法證審閱)以檢視內控制度,只得一句「不對個別員工事宜作出評論」。
就證監而言,對於媒體報道中提及的超過30家不合格的上市公司,令人期待的是證監會能否再次祭起213條尚方寶劍,追究該聯交所高層以及相關的專業團隊以及上市公司,還投資人一個公道呢?
無關乎什麼條例,這次的醜聞若處理不當,投資人就可能用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