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先機201906:強國貿易戰 中小企有出路

分享

強國貿易戰 中小企有出路

中美貿易戰形勢急轉直下,美國5月份向華加徵第二輪關稅,中國隨即還以顏色,兩個超級大國相互角力,拳來腳往之餘卻殃及池魚,香港首季經濟增長大幅放緩,按年僅升0.5%,是最近十年最差表現。香港98%商業單位是中小企,他們如何應對這嚴峻形勢? 本刊今期專訪三個本地中小企業界組織,道出「有危就有機」的傳統智慧。

大中華名牌企業聯會有逾百個公司會員,每個都是香港知名品牌,在商道上多經風浪考驗。創會會長楊子鐵表示,旗下會員對中美貿易戰早有討論,但因業務較少涉及美國客戶,影響還未如預期中差勁,但他認為,未來行情及營商環境不宜看得太淡,本地中小企反要趁此機會停一停,重新審視自已所長,他相信未來5至10年業界機有增無減,足可開拓另一新天地。

楊子鐵分析,美國5月份向華加徵第二輪關稅,動作雖大但銀碼其實有限,2,000億美元的25%關稅,大概只是500億美元左右,這對兩個超級大國來說只是九牛一毛。對香港而言,楊子鐵說::「短期陣痛在所難免,但中長線而言僅是皮外傷,因為美國在這個問題上也要付出代價,我預計美國人捱貴貨的能耐有限,總統特朗普也要向國民交待,貿易問題遲早要妥協。」

擇善固執 條條大道

香港有逾33萬間中小型企業,並為本地130萬人提供就業機會。面對中美貿易戰來勢洶洶,特區政府提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及東盟(東南亞國家聯盟)為市場出路。不少專家及學者亦提出新舊措施,以助中小企緩和國際貿易摩擦。對此,楊子鐵直言:「這全部都十分管用,問題是否合適你自已盤生意?」

楊子鐵從商36年,23年前已開始跟美國客戶打交道,當時做的是電子零件生意。相對於新一代中小企遇事多求助政府,他對此不無感想。他指出,成功的中小企應可靈活求存,在市場找到自己的價值,發揮獨一無二強項,專注做好自已盤生意,若無以上的思想準備,有豐厚資本到「一帶一路」及大灣區做生意,都只是泥牛入海。

外圍威脅 一葉障目

楊子鐵續解釋,如果你是中小企生產廠家,因中美貿易戰而令到美國訂單銳減,那你可跑到「一帶一路」及大灣區找新客戶,但新興市場的風險也不會少,東南亞開廠成本較輕,但配套不足,政治環境也有變數,所以與其要求政府「仙人指路」到那裏做生意,不如老老實實問自已,有否下苦功鑽研和選擇市場。

楊子鐵再舉一例,假如中小企做的是運輸物流生意,中美貿易戰令出入口及轉口需求減少,運輸業就應問自己,行業應如何適應市場找生存方法。因為物流業無論海、陸、空運的需求永遠存在,中美貿易戰令物流需求減少,只是一葉障目,中小企要鑽研市場所需才能生存。「如果你還留戀於香港貨柜業,以前是世界第一轉口港的黃金年代,默守成規不思變取,那不管有無中美貿易戰,你的中小企早成過去或式啦!」楊子鐵語重心長地說。

上帝關門 同樣開窗

談到「有危就有機」,楊子鐵指中美貿易戰雖衝擊本地中小企,但同樣製造出不少機遇,例如集資市場便是一個好例子。他解釋,營商環境轉差,各大小企業要多些資金周轉以度寒冬,資金需求明顯,現時銀行開戶政策收緊,息差又窄,但擺在眼前明明是一個廣大客戶群。

楊子鐵預計,銀行對中小企的借貸措施,短期內將有大調整,已經發牌的六間虛擬銀行將可大展拳腳,連帶借貸平台例如WeLend等也會受惠。「上帝關了一道門,必然給你開另一道窗。」楊子鐵預計香港金融業將有翻天覆地的改變。

楊子鐵總結對中美貿易戰的看法時,指他不會看淡後市,反而會視這場風暴為中小企另一商機,各大小企業要計好成本守一段時間,借此機會反思並「執好間公司」,市場要清晰;產品及服務要貼地;突顯獨特商業價值;專注強項業務,這樣便可面對各種挑戰。「求諸政府幫忙,倒不如靠自已,香港中小企從來是這樣熬出頭的!」楊子鐵微笑回應。

六招緩和貿易摩擦

中美貿易磨擦越演越烈,香港生產力促進局(hkpc)配合特區政府,提供六項支援服務,助中小企減少業務風險:

  • 200萬元資助

BUD基金(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中小企拓展東盟及内銷,兩地項目分別可獲高達100萬港元資助。

  • 50萬元培訓資助

轉型工業 4.0(第四工業革命 )智能生產,企業每年最高可獲政府資助50萬元培訓「工業 4.0」專才。

  • 大灣區政府資助

東莞升級轉型輔導資助提升至60萬元人民幣,中山和珠海的資助同為39萬元人民幣。

  • 擴展海外市場及生產線

專家提供自動化及清潔生產技術支援,助港商符合當地法規。

  • 科創中心THE HATCH

創意思維工作坊助本地企業由代工生產(OEM)轉型為自家品牌生產(OBM)。

  • 一站式資訊

SME One「中小企一站通」提供貿易衝突支援措施最新資訊,舉辦一系列東盟實地考察團,包括泰國、越南和柬埔寨。另推出《香港再工業化和投資東盟營商指南─機遇與挑戰》

資料來源: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商會: 生意少30% 需捱18個月

中美貿易戰來勢洶洶,香港中小企已開始見血。國際中小企聯合商會會長羅志光坦言,今次事件影響大,本地中小企最少蒸發30%生意,有會員的生意因受影響已經結業,未來18個月業界將進入冬天。不過,他相信有危就有機,中小企擅長變陣轉型,每次營商環境轉變皆可創造全新市場。

羅志光從商逾30年,曾經歷多次國家間貿易摩擦,但對今次中美貿易戰卻未敢小窺。他估計:「未來18個月營商環境一定走淡,估計本地中小企會減少30%生意,電子零件、運輸物流等行業會首當其衝,然後是各行各業有不同程度的萎縮,經濟向下行,首先是反映於股市,然後是樓市。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

開源節流 等出生天

羅志光指出,首輪中美貿易談判以破裂收場,第二輪是正式反臉,封殺華為事件已直接影響到香港,國際中小企聯合商會的成員之中,有為華為提供零件的中小企業,已經因對方無訂單需求而結業,另外美國不再售賣技術產品進入中國,一向在中美轉口扮演重要角色的香港,也深受其害,運輸物流及機場貨運生意正受威脅。

面對這種環境,羅志光認為中小企需謹慎應對: 「其實危機年年都有,做得中小企就預咗。」他說要捱過18個月,不外乎開源節流兩方面,但每間公司條件不同,當中選擇要視乎實際環境作調整。

就以開源而言,羅志光說中小企新客源不離「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及東盟三個區域,但並不是每間企業皆有條件去開拓,例如越南的輕工業近年急速發展,配件及零件的需求大,但香港中小企要到彼邦找客源,擺脫受制於美國訂單,找回失去的30%生意,也需要時間成本。

中小企長處: 彈性大

羅志光補充,東南亞國家中的緬甸、柬埔寨及泰國,近年發展皆令人刮目相看,本地中小企應按個人條件多寡,仔細研究這些地方帶來的商業機遇。

至於節流方面,羅志光指中小企無論何時,皆要輕裝上陣。他說現時有科技協助,中小企的生產團隊可少至數人已可做到生意:「一部電腦和一套會計軟件,可取代部分會計工作;3D打印技術可取代樣本製作人員工作,你看強如微軟(Microsoft),派駐海外的團隊也只是十來人而已 。可知輕裝上陣及精英制的重要。」羅志光解釋說。

羅志光坦言,中美貿易戰有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全面開打就誰也無法倖免,香港實行開放式市場經濟,受傷程度不會下於中國內地,但本地中小企的長處是彈性極大,自我調節市場總有出路。他說若然在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中,也無法找到生存空間,這盤生意是自身問題多於中美貿易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