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興:華為事件續發酵 科技股仍有出路

分享

作者:陳錦興

華為事件續發酵 科技股仍有出路

華為受到美國政府封殺 ,但相比去年中興事件,中興通訊(0763)因毫無準備而措手不及,甚至瀕臨倒閉,今次華為有備而戰,反應從容。從2018年4月中興事件之後,中國企業已意識到兩國之間的科技博弈將是一個長期問題。

中美談判已進行一年,過程幾經波折,市場情緒由最開始遇挫時的極度悲觀,到當下相對冷靜,雖近期新興市場有資金流出現象,但相比此前流入的資金量尚不算嚴重,不過由於科技股,尤其手機設備股始終受波及,投資者在未能看到事件實質影響時,先行轉換至公用股等避險類股份也很合理,短期內科技股份料持續受壓。

事實上,美國對華為的禁售令,不僅是對單一企業的打擊,更是對整個產業鏈造成巨大影響。華為並非上市公司,但華為的供貨商來自全球各地,不少為當地重要的上市企業,其中在美國的核心供應商就有逾三十家。一些中低端的產品,華為目前可在中國找到替代廠商,高端生產設備華為可尋求日本、歐洲的替代供應商。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亦承認,華為有其他渠道取得元件供應。對那些大量供貨中國的美國上市晶片公司而言,嚴格禁售帶來的利潤下滑會直接對股價帶來衝擊,一直以股市表現作為政績的特朗普,在取得連任前料難以坐視不理。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事件會否形成全球性的圍剿。目前最新進展,不僅高通、Intel、Google等美國技術供應商暫停與華為合作,英國晶片設計商ARM也叫停與華為合作,操作系統方面華為有自研OS的方案,雖未必能獲得主流市場認可,但至少可作為過渡,目前表態會繼續供貨的世界第一晶片代工企業台積電,若也受美方極端施壓停供,國產代工廠商短期內是無法跟上,料會帶來重大打擊。

但今時今日,封殺中國企業是否符合美國或其他地區企業的利益呢?最符合邏輯的做法,恐怕是有限度的限制,既維護本土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同時確保美國在技術競爭中的領先地位。

經過這一年多的博弈,中國政府更加意識到知識產權保護和自主創新的重要性,不論事件如何發展,政府勢必會加大對產業技術發展的投入,近日財稅部門已公告延續對集成電路設計和軟件企業的免稅優惠,預計支持政策陸續有來。

到6月底G20中美兩國領導人會面之前,股市的波動仍將持續,美方對中國科技企業或有進一步施壓,談判會在波折中前進,當前不必看得太淡,反而可等候時機,吸納優質的行業領軍企業,比如騰訊(0700)、舜宇光學(2382)、中國鐵塔(0788)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