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奇:中芯國際待回調可吼

分享

P33 中港兩邊睇

作者:張嘉奇,鼎成證券分析員,早年修讀新聞及傳播學系,其後獲得金融學碩士(投資管理)及企業金融學碩士學位,曾於財經新聞通訊社任職多年,現時主要負責撰寫上巿公司分析報告。

題目:中芯國際待回調可吼

中芯國際(00891)日前公布2019年業績,全年錄得收入31.16億元(美元.下同),按年減少7.3%,但受惠晶圓付運量增加及產品組合變動,令盈利按年上升75.1%至2.35億元。

近年中美關係不時升溫,兩國角力已延伸至高科技巿場,可預期受制於美國對中國施加更多限制措施,將影響中芯國際承接國際訂單情況。然而,近日巿場消息指,中國電訊設備龍頭生產商華為,正逐步將內部設計晶片的生產工作由台積電轉到中芯國際,但未清楚該等外判單量。於2019年,華為的智能手機全年出貨達2.41億部,出貨量全球排名第二位,僅較三星少約5,000萬部。故此,若傳聞屬實,中芯國際的新增訂單有望成為今年盈收催化劑。

傳華為轉單中芯

面對未來複雜的國際格局,增加本地供應、製造,無疑對產能及技藝等有一定保障,加上華為擁有自家的晶片設計,若轉移代工生產線至中國,則可大大減低生產阻礙。雖然中芯國際現時已成功量產14納米FinFET製程晶片,但仍落後於台積電7納米製程,技術相差約3年。但由於華為旗下已上市的Kirin 710處理器,僅使用台積電12納米FinFET製程,所以據消息指,縱使新批次處理器將稍微「降級」改用SMIC 14nm FinFET製程,相信效能影響亦不大,故此中芯國際仍有能力承接華為的新訂單,有望為收入帶來供獻。

全球經貿正受武漢肺炎肆虐打擊,但疫情後釋放積壓的需求,加上國際晶片產能可否及時回復從前,均可能導致產能供不應求。中芯國際早前斥資3.97億元,購買用於生產晶圓、由蝕刻工具組成的相關機器,擴大產能後將可進一步滿足客戶需要,捕捉市場機會。

集團去年錄得毛利6.43億元,按年下跌約14%,令整體毛利率較2018年減少1.6個百分點至20.6%。但由於產品需求增加及組合優化,集團上調首季收入及毛利率指引,由原先的0至2%,上調為6至8%;毛利率亦上調4個百分點為25至27%。中國近年積極推動物聯網、5G發展,巿場對芯片需求持續殷切,產品毛利率有望進一步提升。中芯國際股價自3月下旬低位11.18元回升四成,雖然貿易戰消息已獲巿場消化,但建議待股價稍回至13元水平買入,目標價17元,止蝕價11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