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滙市場近代發展史
現代的外匯市場其實是萌芽於20世紀中。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貿易大受影響,很多國家都紛紛把其國家貨幣兌換為黃金,及後又經過了1920年代末的經濟大蕭條和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國際貿易已經很難找到統一和互相承認的貨幣單位。在1944年二次世界大戰完結後,44個國家代表在美國簽署了布雷頓森林協議(Bretton Woods Agreement),希望建立一個新的貨幣系統,以便促成戰後世界貿易的恢復和經濟的繁榮。當中的關鍵就是把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其他參與的成員國的貨幣和美元掛鉤。現代的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都是源於布雷頓森林體系,前者會向成員國提供短期資金借貸和監察滙率,後者是提供中長期信貸去幫助成員國經濟復甦。南韓由1960年代開始,經濟開始轉型,由農業國家慢慢發展成為工業強國,當中很大部份原因是得到世界銀行的全力財政支援。但是這個布雷頓森林體系所固定的匯率體制很難實現到國際收支平衡,所以在1971年,當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遜就決定放棄黃金為儲備貨幣,令到這個系統全面瓦解,並在1973年正式結束,由1976年開始國際社會更達成了浮動匯率合法化的共識,全世界大部份國家開始踏入了現代外匯的新紀元,雖則如此,黃金和美元仍然存在一定的互動關係(圖一)。
有很多關於外匯市場的資料可能讀者會感興趣,以下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1)外匯市場每日成交額高達50,000至60,000億美元,相對於全球交易量最高的納斯達克市場每天的2,000多億美元,和香港股票市場的日均成交金額的1,000億港幣(約130億美元),可算是差天共地。
(2)雖然美元交易佔了每天80%的成交,但是美國並不是外匯交易的主要市場,只不過是全球交易量的兩成。而英國倫敦卻佔了全球外匯交易量的四成,才是真正的國際外匯交易中心。
(3)每天在現貨外匯(spot forex)交易市場上成交量最多的是歐元兌美元(EURUSD),佔了總成交的30%
(4)英鎊兌美元(GBPUSD),在外匯行業裏面會被稱為「The Cable」,原因是在早期因為要貫通紐約和倫敦兩個金融中心,令到匯率和股票市場可以同步,確實是有一條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䌫接通英國和美國,當然現在已經被衛星和光纖取代了。
(5)虛擬貨幣的崛起,每天交易量達到數百億美元並且持續增長,的確為外匯市場帶來了一個衝擊,每當虛擬貨幣價格急速上升的時候,很多投資者會把部份原本打算投放在外匯市場的資金轉移去到虛擬貨幣市場,的確影響了外匯市場的熾熱度,但是由穩定主權國家發行的貨幣仍然會比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相對吸引,而且近年來很多外匯交易商也加入了虛擬貨幣的CFD給投資者買賣。
現代的外匯市場,由二次大戰後才開始真正的發展,加上90年代起電腦網絡的普及化之後,才演變到現在價格可以即時更新的交易環境,再加上美、日不停的量寬政策,經常性為市場提供流量及波幅,所以大家要好好把握這個年代獨有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