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劉失敗在前 細劉提SOGO私有化
劉鑾雄家族又於資本市場施展財技,繼去年華置私有化失效後,「細劉」的劉鑾鴻提出私有化SOGO母企利福國際(01212),表面上本次私有化後的利益不及去年華置私有化,但一向縱橫股場的劉氏家族無寶不落,究竟本次行動又有何老謀深算?
8月7日,利福發出通告,持有76.49%股權的劉鑾鴻及一致行動人士提出以註銷價每股5元私有化,較停牌前股價3.08元溢價逾六成,現時股價徘徊於4.65元,仍有7.5%的套利空間。每次私有化行動均有散戶參與,務求賺取註銷價與現價間差價,但卻不知此類行動往往暗藏殺機,要衡量私有化的勝算必須從註銷價與公司估值的差距分析。
期盼通關業務復甦 分題
本次私有化要約最廣為認受的動機是「細劉」憧憬本地旅遊業復甦,襯旅遊業仍處於低迷時前先將SOGO收於囊中。於2020年疫情爆發前,利福股價處於8.5元水平,而現時宣佈私有化前的股價只有3.8元,早已「唔見一截」。根據報表,SOGO於2018至2021年的收入分別為43.6億、35.4億、19.9億及22.8億。但過去數年最令利福重創的並非營運收入下挫,而是投資失利。與華置的情況相近,去年因投資內房股債損失21.6億。單純營運角度出發,「細劉」私有化只因期盼本地旅遊業重振。
帳目隱藏物業價值 分題
去年華置私有化,外界罵聲不斷,只因華置仍於香港、內地及海外持有大量物業,而每股資產淨值(NAV)最少值7元,對比當時註銷價4元差價甚大。而本次私有化中,利福每NAV只有約1.3元,對比註銷價5元,罕有出現溢價私有化,看似慷慨,但實情只屬會計財技手段。
現時利福於銅鑼灣崇光百貨物業仍以當年購入的成本價17億入賬,2017年利福業績會中曾透露當時該物業市場估值為200億,現價與入賬價差異極大。假設經歷社會運動及疫情,現時該物業保守估值仍值150億,將133億差距計算於NAV中,現時每股實際NAV最少仍值10.62元,對比注銷價溢價112%,簡單的會計入賬手段就將散戶誤導,由原先大幅度折讓包裝成大幅度溢價的「慷慨」私有化,實在佩服。
「數人頭」條件無關痛癢 分題
可惜傳媒只著重報導本次私有化「數人頭」的議題,令討論失焦。傳媒仍牢牢記著去年華置因「數人頭」而未能成功私有化,而本次因利福因公司注冊地修例,取消「數人頭」的條件,他們則認為本次私有化通過機會大。容我釐清兩點:一、「數人頭」是莊家最容易處理的私有化條件,只需於市場買入股票,再將股票拆細後提取實物股票,指示「人頭」入場投票,則可順利過關。二、以大劉及其團隊的財技知識及經驗,絕不可能忽略「數人頭」一點,去年華置私有化失敗必屬故意,絕不存在大劉老貓燒鬚之說。
利福私有化成敗取決於餘下23.51%的小股東是否看穿全局,而現時入市博取7.5%的套利機會實為危險,如最終私有化失敗,根據過往經驗股價可即時下跌三成,此以大博小而且風險未明的投資策略,少做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