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焦點:油組國減產挺油價、英國新首相快將上任 對市場有甚麼啟示?
近日財經新聞的焦點都圍繞着石油價格由高位回落及英國新一任首相卓慧思即將上任。
(1)石油輸出國組織會議後決定,在10月份每日減產10萬桶,決心將石油價格維持每桶90美元為目標,同時俄羅斯決定繼續關閉北溪一號天然氣管道,明顯是跟油組國家的行動作出配合,力挺能源價格。美國總統拜登的中東之旅去游說部分石油生產國向下調整油價,並希望藉此減低整體能源價格,從而令到美國及全世界的通脹受到控制,舒緩美國和其他主要發達國家加息控制通脹的壓力。
從實際的角度看,拜登上月的中東之旅是徒勞無功,石油輸出國只會着眼於自己的收入為上。不過,美國本身也是石油生產大國,按2022年Statista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不同地區現存油井所提取的每桶石油成本界乎23至38美元不等,但開發新油井去提取石油的成本為48至69美元一桶左右。以新舊交替綜合成本下,美國石油的生產成本大約也在50多美元一桶,所以石油的合理價格會在70多美元一桶左右。石油價格在本年3月8日由15年新高的120美元一桶下調到現在的90美元左右一桶,其實仍然處於高位,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減產去維持現有價格水平其實是不切實際,只要美國決心將油價推低,是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例如增產或者釋放戰略石油儲備,或在美國期貨市場用財技狂沽石油期貨,紐約期油從回到2021年底的70多美元一桶,其實是指日可待。
(2)保守黨黨魁選舉塵埃落定,最終由前外相卓慧思(Elizabeth Truss)當選,其實熟悉英國傳統的都知道這是個必然的結果。因為她的主要競爭對手前財政大臣蘇納克(Rishi Suntak)是印度裔的英國人,在英國傳統的制度下,歷史上從來沒有有色人種能夠當首相,就算是威爾斯、愛爾蘭及蘇格蘭裔的其實也不多。由脫鈎公投到談判脫鈎條件整個歷程當中,已經更換了好幾任首,大部份都是任期未滿,因為種種的理由而提前下台。英國近期不斷有罷工的情況,甚至長和其下的碼頭也如此,最近英國上街遊行抗議的是生活指數和物價太貴,令到市民無法負擔。數日前一個居英的前投資銀行分析員朋友提及到,家居的必需開支包括水、電和燃氣費用,以一間大約1,000平方呎左右的單位為例,從過往的大約平均100英鎊一個月,大幅攀升到現在的200至300英鎊一個月,預期甚至會去到400英鎊一個月,已經到了一個不能承受的水平。
英國八月份宣布的綜合物價指數CPI已經去到10.1%,無論是食物及能源相關的運輸及交通費用已經去到一個沸騰點,加息控制通脹是必須的,但同時也有可能將已經疲弱的經濟推向蕭條。英國的經濟已經去到70年代不景氣的水平,按那位前投資銀行分析員表示,英鎊兌美元(GBPUSD)甚至有機會去到一算的水平。英鎊兌美元現價為1.1588,距離一算還有約16%左右的差距,按本工作坊的分析,去到1:1其實是有相當的難度,但英鎊兌美元是的確有機會去到1985年2月18日的低位1.0800,這是一個37年的新低,阻力應該極大,並不會輕易突破。其實現階段最大壓力向下的應該是歐元兌美元(EURUSD),因為美國與歐元區利率差距高達2%,會引致歐元區資金流入美國,歐元區必須要盡快大量加息,才能壓制歐元兌美元下跌的勢頭,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