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指反彈,利好消息漸出現,值博率漸高
近月,恆指由2022年10月31日的低位約14,597點,曾大幅反彈至11月16日的高位約18,414點,在大約兩星期時間,反彈幅度約為26.1%,反彈力度快而強勁,主要受到一些利好因素出現所影響,當中主要包括美國10月CPI由高位回落並低於預期,使市場憧憬美聯儲進取加息降溫,以及內地防疫措施或有望漸漸放寬所致。
然而,近日內地疫情再度爆發,使市場認為內地或繼續維持較強的防疫措施,因此再度拖低港股氣氛,使恆指由18,343點,再度回落至11月28日的16,833點,於近兩個星期左右,下跌幅度約為8.6%,但未有大幅下跌至10月的低位。這個歷時接近1個月的大漲小回形態,看來是一個較為利好的行情表現。
那麼,目前港股形勢是處於一個大型下跌軌道的小型反彈,還是大型下跌浪後的見底反彈?
首先看看大型下跌浪的起始,恆指由2018年1月29日的歷史高位33,484點,其後受到眾多不利因素影響,反覆持續下跌至2022年10月31日的低位14,597點,這些不利因素包括內地加強反壟斷法、加強行業政策監管、COVID-19發生、俄烏地緣政局、美國通脹高企、內房債務風險、中概股於美國的退市風險等。多重不利因素使恆指於57個月內下跌56.4%。而這些不利因素是否已完全或大部份反映於估值當中? 從時間及表現來看,大部份已被反映的機會已漸漸提升到較高水平。
內地的行業政策監管以及反壟斷法的影響,使新經濟股及科技股已持續下滑,並且各大型企業已減低互相持股的關係,把壟斷情況已有所減低,整改亦漸見成形,若然未完存反映負面影響,相信亦已反映較大部份的負面影響,因此其後對估值的影響,較大機會是再度大跌空間已減少,而且距離最大的影響應該不遠。
另外俄烏地綠局勢,至今一直持續,對港股影響主要是供應鏈及能源供應及其價格的變動影響較大,對於企業基本面影響相對較低,對氣氛影響或較大。然而,經歷多個月時間,市場基本上已消化其不利因素影響,除非有更大規模的戰事發生,否則再對港股估值大幅影響的機會不高。
對於中概股於美國退市的風險,美國官員已經完成第一輪在香港對中國企業的審計調查,雖然最終結果尚未確認,但由於美國官員是提早完成該審計調查,市場普遍解讀為調查順利完成,結果可能偏向正面,提升了市場氣氛。但還是要看最終之結果才能較為明確。
美國CPI已由2022年6月份的同比9.1%,已連續4個月下跌至2022年10月的7.7%,通脹有可能已見頂回落,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亦已由2022年10月21日的高位約4.276%,反覆回落至2022年11月28日的約3.648%,市場普遍認為美聯儲繼續進取加息的憧憬已降溫,2023年或有機會停止加息,並且有可能開始減息,因此原本這個一大不利因素,現在可望轉為利好因素,使外圍美股以及港股亦迎來一波大幅反彈。只要美國CPI 漸漸回落,這不利因素便有機會已成過去,並轉化為利好因素,所以反差可以很大,使股票估值見底回升的機會大幅提升。
此外,內房的債務風險,經歷近1年半的時間,使大部份民營內房企業股價大幅下跌,有些內房股跌逾90%,有些甚至停牌,同時拖低港股氣氛。然而,近日內地推出多項政策,以穩定內房債務風險,包括2022年11月11 日推出16項措施,幫助內房企業融資困難,解決並舒緩資金及流動性等問題,因此使內房股由低位普遍大幅反彈,在短短約兩個星期,部份內房股反彈幅度接近2倍。由於部份內房股價於2022年10月累積跌幅不少,因此內地一出政策即見大幅回升。所以基於消息及行情表現,內房風險負面因素亦有可能已大部份被反映,同時從負面轉為正面的轉列點或有望已經出現。
致於COVID-19疫情,內地近日較為反覆,防疫措施亦可能加強及延長,但港股明顯已沒有因此而大幅下跌,相反市場或正憧憬2023年可望漸漸放寛防疫措施,但如果內地疫情再度大規模爆發,那麼港股再度大跌的機會依然是可能的。但從目前港股近日表現及內地疫情情況來看,只要疫情沒有超出想像中嚴重,港股大跌的可能性已相對較低,同時亦有可能漸漸走出最壞情況,即由負面慢慢轉為中性,甚至轉為正面。
從估值來看,恆指目前市盈率約為8.41倍,近20年平均市盈率約為12.42倍,中位值約為11.57倍,目前市脹率約為0.84倍,近20年平均市脹率約為1.56倍,中位值1.38倍,估值處於低水平。
無論港股大型跌浪是否已經完成,但短期波動依然存在,是很大程度受到消息面所影響。因此,在今天不知明天會發生什麼事的情況下,大概也只是機會率的問題。而根據上述的觀點,港股估值已反映大部份負面因素的機會已很高,部份亦可望由負面轉為中性,甚至正面,再加上估值已處於近20年低位,港股出現見底回升的機會亦漸漸變得較高,只要把時間拉長,值博率已顯得較高。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沒有持有上述股份。
黃偉健
Ken Wong, C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