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財爺發表財政預算案的主題是穩中躍進,共拓繁榮新願景,感覺是先穩定金融、地產、零售、貿易、物流、專業服務和旅遊等傳統經濟支柱之時,加入創新科技,吸引領軍企業及人才,培育本港人才,令到各行各業有新生力量,儲足能量之後就可以飛躍起來。吸引世界前列的 100 家創科龍頭企業到港比較容易理解,就是立竿見影地增加就業,而且職位亦是最能吸引年輕人的,那就是可以作最前沿的研發和應用最先進的工具。創科的領軍人才最好是博士,因為博士的訓練令他/她們多一點研究精神、想像力和創造能力。一位表表者就是大疆的啟蒙者」神奇教授」李澤湘。剛在香港工程科學院舉辦的2023 年度國際灣區高峯會議內聽到他的總結報告。不錯,博士是否懂得商業營運確是存疑,但他們的能力就是洞察創機,看到科創的空間,並制定一個研究深化的框架。例如他有一個課題就是要學員製造一架可以飛上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峯的無人機,這樣就不用交其他功課了!這種具挑戰性的課題恐怕要由有資源的博士才會出的,一般營營役役的商人可能就沒有這種創意了!他的一個觀察很有趣,就是創業最好是 30 歲之前。他是針對變化多端的 B2C 消費者市場。他認為 B2C 才是拉動創新創業的火車頭,其他 B2B 生意都只是配合、鞏固和發展B2C 生意而存在的。所以超過了 30 歲的創業者就只能作 B2B 生意,除非此君是心態 30歲或以下的老頑童。他亦提到大學對博士的考核是與創業有矛盾的,因為大學的要求是研究出論文、教學和行政服務,並沒有創業成功這一項,所以最好是成立一些輔助創業的研究院,以製造多少隻獨角獸為考評標準。學制也可以與一般大學不同,可以制定一些以實際項目為基礎的碩士課程,作為培訓日後一些以科研創業為目標的博士。 這類研究院在香港也有設立,名為 InnoHK,集中生命健康科研,與及人工智能、智慧城 市、創新製造兩大方面,而且強調與國際知名院校合作。根據李教授敍述的 Olin (Boston), D-School (Stanford), Media Lab (MIT), Jacobs Institute (Berkeley) 「科創新引擎」,就是要將科研與最終產品連接起來的端到端科創生態体系。科研的成果要經過概念、原型、工程、設計、生產等驗證階段,最後能夠量產才算成功。這個我覺得非常重要,因為年輕人對產品的設計和生產 “ “逐漸陌生,享受不到 微笑曲綫 全面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