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巨熊炸穿2萬關
港股好端端的迎來「三連升」並有機邁向兩萬一之際,卻被內地進口數據表現不佳影響,恒指周二(5月9日)午市回來即直插近500點,瞬間失守多條技術平均線!
難道這便是「五窮」的體現?萬九關頂得住嗎?還祇是技術調整呢?
內地4月進口急跌嚇散恒指
內地外貿表現欠佳,中國海關總署昨日公布,以美元計價,4月進出口總值5,006.3億美元,按年僅增1.1%。其中,出口2,954.2億美元,按年升8.5%,高於市場預期增8%,惟較3月份的14.8%放緩;進口錄得2,052.1億美元,按年下降7.9%,較市場預測跌0.2%有極大落差,亦較3月時跌1.4%顯著擴大,並且連續兩個月倒退。
對於4月進口表現,坊間解讀為原材料價格下滑,以及與內地經濟反彈速度未如預期般快有關。由於進口表現與製造業的生產需求息息相關,或預示未來數月出口將有更大壓力。
4月份,以美元計,出口按年增長8.5%,按月則下跌6.4%;進口按年跌7.9%,按月挫9.7%;貿易順差擴大至902.1億美元,按年擴大82.3%,論表現算是利好。統計今年首4個月,進出口總值1.94萬億美元,按年跌1.9%。其中,出口1.12萬億美元,增長2.5%;進口8,227.6億美元,減少7.3%;貿易順差2,941.9億美元,按年多45%。
然而有分析指,由於2022年同期正值上海封城,比較基數已低,故此今年4月中國出口增長8.5%不能視為強勁。近月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降至枯榮線下,環球需求皆疲弱,內地亦不例外,預計5月及第二季出口增速將繼續放緩。
對於進口數據欠佳,有評論指是因為不少進口貨物是用於製造出口產品,所以進口下滑暗示往後數月出口進一步受到影響。由於全球經濟放緩恐令內地製造業呈弱勢,相信政府將推出財政措施支持製造業,並可能扶持本地生產的電動車,以及加快建造基建設施。另外進口放緩亦與價格因素有關,乃4月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回落,降低了原材料等商品進口整體成本所致。
恒指周二低開44點,在上述進口數據公佈後進一步跌479點,高低波幅480點。非必需消費品、通訊服務、金融股推低大市。全市上升股份比例為18.22%,下跌為44.06%,無升跌為37.71%。技術上恒指已一次過失守10天線(19,890.56點)、20天線(20,135.87點)、50天線(20,023.02點)。科指跌穿10天線(3,865.78點)。
跌市成交增非好現象
恒指曾跌最多2.36%,是3月20日後最大跌幅,當日跌幅為3.53%。低見19,817.78點,是5月4日19,695.73點後最低。收市報19,867.58點,是5月3日後收市新低,大市成交金額1,221億元,較上日增加13.09%,是4月17日1,365.79億元成交後最多。
科指曾跌最多3.16%,是4月25日後最大跌幅,當日跌幅為4.44%。低見3,790.57點,是5月3日3,785點後最低。收市報3,798.7點,是3月14日後收市新低,當日報3,790.62點。
國指曾跌最多3.16%,是4月25日後最大跌幅,當日跌幅為4.44%。低見3,790.57點,是5月3日3,785點後最低。收市報3,798.7點,是3月14日後收市新低,當日報3,790.62點。
恒指收市跌429點或2.12%,報19,867點,國指跌162點或2.36%,報6,735點。恒生科技指數收報3,798點,跌2.95%。
藍籌股成交金額612.01億元,佔大市成交50.12%;科指成份股成交金額262.39億元,佔大市成交21.48%;國指成份股成交金額526.5億元,佔大市成交43.12%。
窩輪及牛熊證成交金額增加2.87%,至114.94億元,佔大市成交9.41%。牛熊證成交金額56.44億元,增加6.34%;窩輪成交金額58.5億元,減少0.25%。
ATM 拖累大市
騰訊控股(00700)以接近全日低位收市,連同阿里巴巴(09988)及美團(03690)跌約3%,ATM合共拖低恒指133點。科技指數挫近3%,收報3798點。金融股回套,友邦保險(01299)跌逾3%,中國平安(02318)跌近4%,四大國商行跌1%。
標普看淡全球半導體需求,本周將公布季續的中芯國際(00981)重挫逾7%,是表現最差藍籌,ASMPT(00522)跌4%。公用股普遍靠穩並領先藍籌。
部分中字頭航運碼頭股繼續受捧,中國外運(00598)股價連升第4日,再升逾4%,不過,秦港股份(03369)顯著回套逾13%。
內銀股獲大行唱好 升完了沒有?
內銀股AH股5月以來分別累升10.4%及10.1%,跑贏滬綜指及恒指約8個百分點。其實四大國有銀行,即中行(03988)、工行(01398)、建行(00939)、農行(01288),最新公布的業績都非常亮麗,而且都有增加派息,最新股息率均超過8厘,最高更接近9厘,自然廣受投資者青睞。
近日瑞銀於中國內地及新加坡進行路演,與不少在岸及離岸長倉基金及對沖基金會面。對於投資者關注「中國特色估值」對於高息但估值低的內銀股效應會維持多久,首季創新高的信貸增長是否升市的關鍵等問題,瑞銀認為,評估中特估效應仍維時過早。該行指出,首季信貸增長則不會是反彈的關鍵,而中央希望保持宏觀槓桿穩定,加上首季85%均來自企業,相信與用作償還債務及利息有關,而非用作推動經濟增長所致。
瑞銀續稱,內銀股從低位累計反彈約50%,較信貸增長帶動的反彈幅度(30%至35%)更大,但較由宏觀結構性重估帶動的升幅為小,如2009年及2016至18年間。若以去年10月估值計,當時四大內銀的H股市帳率只有0.33倍,A股亦只有0.46倍,意味兩者潛在升幅仍達兩成。瑞銀預期,內地短期貨幣政策會維持寬鬆,大型銀行估值吸引,而且股息偏高,普遍達7至8厘,相信短線會繼續跑贏,而收入及盈利增長較強勁的大型內銀將會跑贏大市。
另外摩通指出,有三大原因支持內銀股於今年餘下時間繼續跑贏大市:第一,是美國地區性銀行事件持續,內銀股的啤打值在亞太區銀行股中最低,但股息率最高,成為外圍動盪時的安全區;第二,離岸市場資金會持續流入內銀股,現時國企A股市帳率約0.57倍,H股0.4倍,今年預測股本回報率約11%,在亞太區銀行中估值吸引;第三,宏觀經濟及銀行基本面支持股價繼續上升。
家族辦公室大舉入市?
近日高盛發布2023年《家族辦公室投資洞察報告》,有相當大比例的家族辦公室表示,計劃在今年對公開市場股票(48%)、私募股權增加配置(41%)、固定收益(39%)、私募信貸(30%)及私人房地產和基礎設施(27%)。35%的受訪者計劃減少對現金和現金等價物(不包括美國國債)的配置。僅有10%受訪者擬降低對公開市場股票的配置。
上述該調查在今年1月17日至2月23日期間進行,訪問了166家機構家族辦公室,93%的家族辦公室淨資產達5億美元以上,72%的淨資產至少為10億美元。
高盛私人財富管理全球聯席主管兼高盛家族辦公室倡議聯席主管Meena Flynn表示,由於家族辦公室能夠在不同風險水準靈活投資,所以在尋求更高回報的過程中,能夠保持了一貫的進取配置。他又指,留意到家族辦公室看到捕了捉額外超額收益的好機會,而這種有耐心、懂戰略的長期導向,往往會為管理和保存世代財富創造優勢。
報告還顯示,截至2023年的平均配置,有28%於公開市場股票;26%於私募股權;12%於現金/現金等價物(不包括美國國債);10%於固定收益;9%於私人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其餘10%投資對沖基金、私募信貸及大宗商品。投放資金佔比最大的行業主要是資訊科技和醫療保健。
62%受訪者表示沒有投資加密貨幣,未來也不感興趣,較2021的39%大幅增加。更廣泛的數位資產生態系統是關注焦點。32%的家族辦公室表示有投資數字資產,當中最大的理由是「相信區塊鏈科技的實力」。
地域性方面,美國及其他發達市場為投資重點。26%受訪者計劃增加對美國市場的配置,其中包括41%的亞太區家族辦公室,而27%預計將提升對其他發達市場的配置。高盛指,這可能表明他們不願投資於風險較高,甚至風險有機會超過在本土市場附近所獲得潛在回報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