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奇:國內力拓AI 電力需求勢擴大 華能國際守得上升通道續升勢

分享

國內力拓AI 電力需求勢擴大 華能國際守得上升通道續升勢

踏入5月,全國氣溫回升,電力需求增長成為投資巿場關注點。然而,由於內地經濟近年起伏不定,受制於工業生產電需求下降,成為電企今年盈利一大隱憂,但據國家能源局的統計,巿場或過份憂慮。數據顯示,今年首季全社會用電量2.3億千瓦時,按年增長9.8%,第一、二、三產業用電量則分別按年增長9.7%、8.0%、14.3%,工業仍是拉動用電量增長主力。

華能國際(00902)早前公佈今年首季業績,錄營業收入653.67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微升0.1%,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7.07%,按年上升3.73個百分點。期內,因境內業務單位燃料成本按年減少、電量增加,助純利按年大升逾1倍至約45.96億元,亦即首季盈利已達2023全年盈利之55%;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純利升幅更達1.2倍。

集團今年首季的國內電廠合併完成上網電量達1,130.36億千瓦時,按年增長5.63%;平均上網電價每兆瓦時按年下降4%至497.97元,公司市場化交易電量比例86.6%,與去年同期相若。相對於集團2022、2023年的上網電量,均錄約5%增幅,反映縱經濟未如預期明朗,電消耗量仍有增長,工業生產拖低耗電量的影響並不明顯。

集團現時主要以煤機、燃機、風電、光伏、水電及生物發電,按上網電量計算,頭3項分別於去年佔整體上網電量之83.9%、6.2%及7.1%。集團以生產火電為主,由於動力煤價格於今年首季持續下跌,CCI5500大卡指數曾逼近每噸700元,令成本大降。故此,集團首季於火電業務盈利上漲及高利潤的風電帶動下,令業績遠勝同期,而優勢亦有望於今年第2、3季延續,表現有望領先同業。

雖然煤價下降成為華能國際近期盈利增長動力,但隨著「十四五」新能源發展規劃逐步落實,投入新能源建設項目方是未來盈利重點。展望今年,華能國際將持續大規模增加新能源裝機,於能源和碳達峰期間,煤電和核電將成為內地兩大電力來源核心,有力驅動集團中短期業績增長。但短綫而言,今年初起全國最大水電省份雲南、四川均現旱情,水利部已啟動乾旱防禦Ⅳ級應急響應抗旱,惟蓄水不足仍將影響電力供應,令全國電能將更為依賴火電及其他新能源電企,可預期將支撐華能國際等一眾火電為主的電企今年盈收增長。

國際能源署(IEA)於年初發表年度分析報告,指全球數據中心多達8,000多個,當中33%坐落於美國,16%於歐洲,約10%設於中國,並估算至2026年全球總電力需求將再升3.4%。近年內地致力發展AI產業,海量的計算需求下,目前數據中心總耗電量佔全社會2%,並預計用電量每年以逾10%的速度遞增,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亦預計2030年耗電總量將達3,800億千瓦時,龐大及穩定的電力供應,令華能國際於眾多新能源電企中更看高一綫。按走勢而言,雖其股價自1個月前高位稍回,但仍守得上升通道,加上其H股價較A股折讓近54%,預期之巿盈率及息率分別約6.4倍及6.3厘,已較不少同業吸引,可考慮於4.8元水平收集,短綫先望重登上月高位5.43元、再看5.74元作目標,止蝕4.37元。

國投證券分析員張嘉奇
(本人沒有持有上述股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