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常念:國產電動車面對歐美保護主義

分享

國產電動車面對歐美保護主義

近日美國及歐洲高官分別會見中國貿易官員,都不約而同投訴中國產能過剩,把產品傾銷向全球,嚴重傷害到美國及歐洲各國本身利益。歐美都同時向國產電動車展開反傾銷調查。中國官方反駁歐美貿易官員,指中國產品有競爭力,歐美國家不應該築起貿易壁壘,把國產電動車拒之門外。

事實上中國電動車的崛起是最近幾年發生的事。電動車由美國特斯拉開始,中國的比亞迪及其他生產商跟隨。其中以比亞迪成績最好。中國各地方政府都鼓勵自己的電動車生產商。例如深圳政府支持比亞迪,安徽省政府支持蔚來等。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都支持國家汽車產業,事實上汽車產業是最早開放,引進外國夥伴的產業,希望能吸收外國的生產經驗。但是中國的汽油車不成氣候,國產的汽油車都不能打入海外市場。中國產的汽油車始終不能打入國際市場。上汽買入英國的路華汽車,可以說是失敗的收購。上汽從英國收購的路華的品牌,未能成功打入海外市場,就連國內市場也失敗。只有吉利收購瑞典富豪車廠,是一個成功收購,主因是吉利把富豪車廠給原來瑞典管理層管理,採取不干預瑞典管理層的運作。富豪車廠仍然是瑞典公司,只不過大股東是吉利。

電動車改變了中國汽車製造業。電動車發動機是電動摩打,比汽油引擎容易生產。電動車最大的成本是電池。過去幾年,由比亞迪帶領,中國生產商成功量產電動車。起初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中國電池生產商主動支撐電動車生產商。基本上中國電動車生產商在2022年才站穩陣腳。自2022年國產電動車發展迅速。2023年中國電動車出口達到200萬輛,令到中國跳過日本,成為全球首席汽車出口國。市場人士估計,中國車廠今年會生產1,000萬輛電動車,其中300萬輛是出口,再鞏固全球汽車第一出口國地位。

國產電動車的優勢主要是成本比外國廠商低很多。中國的電動車生產商及電池生產商過去10年十分努力於把成本降低。電池廠在全球收購原材料、鋰、鎳及鈷等礦。現在中國廠家控制了60%全球電池原材料的產能,及生產全球60%的鋰電池。碳酸鋰每噸由高峰時60萬人民幣一噸降至現今10萬人民幣一噸。國產的汽車鋰電池比外國便宜得多。相反歐美生產商電動車售價由約40,000美元起,但中國產電動車售價約2萬美元。比亞迪最近推出的海鷗零售價更低至69,900元人民幣,即是約1萬美元。現時環球汽車生產商,只有最早發展電動車的特斯拉,能夠和國產電動車商競爭。美國及歐洲國家都擔心,一旦中國電動車打入其市場,歐美現時的汽車生產商都招架不來。汽車產業對歐美國家都是最重要的工業,各國政府都要盡力保護。美國政府在2022年通過反通漲法案,排斥中國電動車產業,向美國生產的電動車,每輛派7,500 美元的補貼。其中的條款在美國生產的電動車不能有中國生產的配件。目標是要打擊中國的電動車及電池產業。

面對外國的保護主義,中國最大電動車生產商比亞迪已經採取行動。計畫在泰國、巴西、匈牙利及墨西哥等國建廠。墨西哥和美國及加拿大有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在墨西哥生產的汽車可以免稅進口美國及加拿大。不知道到時美國會用怎麼樣的手段來禁止中國電動車打入美國市場。

歐美國家投訴中國廠家把多餘的產能傾銷到國際市場,基本上是保護主義,志在保護自己的車廠。歐美車廠除了特斯拉外,過去幾年才急起直追電動車生產。同時歐美國家充電樁的設備不足,令到電動車滯銷。歐美車廠不着重電動車生產。福特及通用汽車都減少生產電動車。現時中國市場電動車佔新車市場一半。在美國電動車佔新車市場20%,歐洲電動車只佔新車市場10%。因為歐美國家過去幾年在電動車生產投資不足,導致歐美廠家生產電動車成本遠高過中國車廠。這情況就像五十年前日本車開始進入歐美市場一樣。歐美國家,與其建立貿易壁壘,不如要歐美車廠應該向中國車廠學習,怎樣把電動車生產成本降低,增加其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