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垃圾徵費談本港經濟
針對原先計劃今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垃圾徵費」計劃,日前港府宣佈再度暫緩,未有公佈更新後的具體時間表,預料明年中再更新方案並匯報立法會,期間各方會繼續就此項計劃進行相關檢討以及安排一系列的預備功夫。
年初,這項計劃鬧得沸沸揚揚最終依然「爛尾」,市面反應卻有種意料之內的氛圍,皆因大眾本來就不太看好這項新措施,期間引起的困擾似乎遠多於它帶來對於環保的反思,按政務司所講,較早前的調查顯示有近八成市民反對如期推行垃圾收費。回顧歷史,收費措施早已醞釀廿載,最終於三年前通過立法,惟實施時間表卻一拖再拖,由去年延至今年,再由今年4月延至8月最終再遭暫緩,到底當中因由何在?
環保政策要急也急不來
歸根究底,是錢的問題,也是準備不足的問題。先談談過程,廢物處理最理想是由理念出發,意思是先要教育民眾環保意識、然後由家居至企業層面逐步改變大眾行為和履行源頭減廢等模式、再造好回收及堆填等基建以及地區配套,這些通通整埋過後才推行「用者自付」相信是最合理,結果也將最能受控。
不過,這裡每一步都急不來,這些準備功夫香港完成了多少,相信在港生活多年的各位讀者有目共睹,倘若真的急於以收費來教育大眾環保觀念未免有點本末倒置。再說,垃圾與人關係之密切,所能帶來的影響甚為廣泛,或許這一次的確謹慎而行比強推更好。
計劃未來須有強勁經濟配合
更重要的是,本港經濟仍處於努力復甦當中,不論是旅遊業還是核心行業如金融機構都正處於重整階段,各行各業的營運模式都正適應後疫情時代,可謂自身難保。環看目前經濟活動,不少企業都在努力求存當中,尤其是零售及餐飲業面對的困難更重,而這些行業都是垃圾徵費實施後即將首當其衝的部份,業界早前曾反映在現時環境底下,若然徵費生效迫於無奈都要將額外成本轉嫁至消費者上。坦白說,此時此刻業界難說對加價有甚麼信心,在留港消費力本來已甚為疲弱的狀態下,倘若成本增加將會進一步打擊生意額,或會引致北上消費風氣更盛行。
自然,作為一個既先進且國際化的城市,「環保」絕對是長遠及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單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環保」絕對是奢侈品。個人層面不難理解,公共財政的層面看,要做足上述步驟所涉及的起動成本更是天文數字。世界銀行的數據助證了這一點,人均收入越高的國家所能選擇的廢物途徑越多。
本港財政未脫緊張期 難施燒錢政策
參考各國例子以及世界銀行的數據,興建一座可將廢物燃燒產生的能量轉化為發電動能的「Waste-to-Energy焚化爐」估計需耗資1.9億至120億美元不等,後續每年營運成本約為每噸廢物190至1,200美元不等,太陽能系統的管理和發電成本約可減半,但相較堆填區每噸廢物5至50美元亦高得多。作為參考,香港2023年GDP預估約3,656億美元,2024/2025年度政府總收入約6,330億,預計綜合赤字為481億元, 2025年3月底財政儲備則預計為6,851億元。
經濟未景的狀態下,港府洗費須看緩急優次,當有更迫在眉睫的問題要處理,香港難免先救近火,有閒錢才再花費於環保議題之上。至於「垃圾徵費」最終會否空白忙一場,而「先行先試」過後港府又能否能從經驗中學習而改良方案呢?如上述,要順利推行用者自付的模式,需要的是以十年計的長遠計劃,以及齊全的建設配合,這裡牽動的成本和時間似乎並非港府明年中以前能夠處理的事。
環保署去年批出的九份指定垃圾袋的供應商合約總值約11.49億,期間的生產成本未在計算之內。然而,經一事長一智,若然明年中仍未準備完成,不論多少個億都是沉沒成本(Sunk Cost),強推計劃所帶來的反效果才是真正的成本所在。本港零售業最新數據,按年增長率已呈下跌趨勢一年,3月份零售銷售額跌7%,4月份預估跌6.25%。此時此刻,港府當務之急是拯救本地消費,廢物處理等事宜似乎要急也急不來。
康喬, CFA
投資與策略研究主管
美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證監會持牌代表牌照BTY538)
讀者如有任何查詢,歡迎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或致電2809 3885與美聯金融集團代表聯絡。本文章並不構成對任何人士提出任何交易的招攬、邀請或建議。文章內容純屬筆者個人意見,所有內容資料只供參考。投資涉及風險,基金價格可跌可升,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讀者如作出任何財務決定前,應細閱有關產品之銷售文件,考慮其產品的性質、條款以及風險。據香港證監會持牌人操守準則所適用的範圍及相關定義,分析員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 (1) 在文章發出前30日內曾交易報告內所述的股票、債券等證券;及 (2)在文章發出後3個營業日內交易報告內所述的股票、債券等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