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兩邊睇:小米集團手機業務價量齊升 毛利率走出低谷股價有條件反彈

分享

承本欄上周話題,源於早前初嘗挽肉と米(挽肉與米)後,意想不到地多回響,收獲不少朋友、讀者分享體驗及回應,亦間接證明縱巿場經濟起伏不穩,中價消費仍有巿場,僅以低價取勝則只會進入更難翻身的泥沼,此道理亦可應用於不同範疇領域。小米集團(01810)上周發佈新手機產品,兩款熒幕可對摺的旗艦手機,定位正面挑戰手機界龍頭三星電子早前新推出的同類產品,硬件配套相近,惟定價接近「腰斬」,故不費吹灰之力,已盡收傳媒及消費者焦點,帶起巿場對小米集團手機業務扭轉低毛利疲勢的憧憬。

小米集團去年錄得收入2,709.7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下跌3.2%;毛利按年上升逾兩成至574.76億元,全年純利則按年大升逾6倍至174.75億元。集團主要營運3大板塊業務: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以及互聯網服務;3大業務分別於去年貢獻集團總收入約58%、30%及11%;毛利率分別為14.6%、16.3%及74.2%,分別按年提升5.6、1.9及2.4個百分點,智能手機業務盈收價量齊升,成為集團逐步擺脫低毛利率的動力,令去年毛利率按年增加4.2百分點至21.2%。

集團去年毛利提升,主要源於佔總收入約四分三的智能手機業務,因產品結構改善、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以及海外市場存貨減值撥備減少所致。此外,就如上文提及,小米集團自早年以「千元智能手機」打入巿場後,其主流手機定位已日漸提升至中至高階等較高毛利產品,改以高性價比策略攻陷消費者的理智,而毛利率正說明一切,智能手機業務於2018財年僅6.2%、於5年間躍升1.4倍,令集團整體毛利率亦提升逾五成,可見集團於改進毛利率的巿場策略相當著力。

此外,小米集團常打破科技巿場法則,透過壓縮新品溢價效應,就例如摺疊式熒幕等新技術,率先其他同業降低價格定位,成功搶佔巿場。其中,全球智能手機付運量排名首3位品牌分別是三星電子、蘋果公司,以及小米集團,期內付運量分別按年上升0.7%、1.5%及戲劇性的27.4%增幅,而3者的巿佔率分別由20%降至18.9%、16.6%降至15.8%、以及增加2.4個百分點至14.8%,可見小米集團的「全攻型」巿場策略已見成果,於價量齊升的憧憬下,小米集團盈收高速增長期相信仍然未止。

小米集團旗下汽車業務為近年最大投資項目,雖集團已就產品於不同地方進行路演、首款車型「Xiaomi SU7」亦於4月初開始交付,但縱於內地路上亦鮮見其踪影,業務日後成敗仍難估算。然而,股神巴菲特日前再減持比亞迪(01211),持股量終由5.06%降至4.94%,日後巴郡將不再需為減持申報。消息是好是壞則如銀幣兩面,樂觀看減持舉動已將盡,但悲觀而言則視巴郡自2008年持股至今,終在16年後醞釀分手,電動車前景是否已步入強弩之末階段,會否成為拖累小米集團未來業績的痛點,仍需時觀望。然而,集團股價自2月初展開升軌,至5月中見頂回調,剛好將五成升幅蒸發後喘定,並於16元水平上築底,執筆時10天綫升破20天綫形成黃金交叉之利好勢頭,綜合而言相信短綫反彈仍未止,值於16至17元水平收集,先上望18.5元,再觀望下月公佈業績報喜後再上。

國投證券分析員張嘉奇
(本人沒有持有上述股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