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國際聯盟: 品牌及策畧也是新質生產力

分享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一間公司甚至一個機構要出人頭地真不容易!相似的產品或服務全球都出現,令到消費者無所適從,嚴重地患上選擇困難症!因此品牌及策畧就成為差異化的主要因素,亦是一種新質生產力的體現。

之前說過品牌並非商標那麽簡單,而是起源到終點的用戶體驗,包括售後服務,甚至廢品回收。今次就強調策畧,因為微利時代,很難就一開始有大量資金投入,即使有天使投資者,跑道也未必很長。什麽是策畧?有朋友說是吹水,但我說不是,因為策畧就是如何以小打大及以少擊多!著名的戰勝歷史,大多是敘述將軍如何以少量戰士,戰勝隊伍龐大,或者武器精良充沛的敵人。

究竟資源緊絀的初創企業如何利用品牌和策畧突圍而出呢?一方面以有限的資源在香港冒起頭來,另一方面努力不懈地往品牌貼金。現在性價比最高的方法就是在社交媒體內宣傳產品或服務的特質,銷售的成果,最好有用戶認同的聲音或文字,甚至乎影象,強化品牌的內容。但好像沒有朋友重視用戶忠誠度系統。我形容每次促銷活動就像燒煙花,賣完就散,沒有分析。其實若能在燒煙花之後能收集到顧客的意見,為什麼會來?為什麼會買?這些數據就能在之後集體回顧檢討的時候作深入分析之用,下次效果可能會更好!

我們發現香港天使基金或接棒初創投資比較少,可能就在於初創企業缺乏營銷成果數據的原因。一般人都覺得首先燒煙花催谷銷售,等銷量好才收集數據好好分析。這個就好像雞和雞蛋的問題。很多時沒有數據分析就不能作精準營銷,而且燒煙花的錢也可能不菲,不能作精準營銷的話,也不能減省成本。投資者看到初創團隊只懂得燒煙花而不懂精準營銷,也可能是不投資的原因!

另一個不願意投資的原因可能是看到初創團隊不懂規模效應的道理。很多時初創團隊說拿到投資額的時候都說會擴充人手,但沒有詳細說明如何擴充?在那裡擴充?其實很多投資者都明白到香港的成本很貴,尤其是人力資源。我仍然堅持大家應該考慮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增加人力資源,因為多元化的團隊對公司的成長有百利而無一害。

有些朋友是在台灣或馬來西亞擴充團隊,作用也是降低成本和增加多元化。但光從交通成本來看就大灣區擴充更加化算!一邊是要坐危險性較高的飛機,而另一邊是坐較安全的高鐵,時間亦較能控制。加上大灣區內的創新創業扶持政策亦越來越寬鬆,既然大家已經習慣北上消費,亦不妨加速考慮北上創業,因為始終沒有好的策畧來強化後勤服務,對品牌的增值確是舉步為艱。

當然,新時代要用新策畧。若大家仍只是為減省香港的人手而增加大灣區內地的人手,就可能忽略了香港人的增值能力。始終,若我們針對海外市場而推銷的話,獲利機會較高,因為利潤空間較大和競争較少。國內經常提到「內卷」,就是因為同類產品太多,大家只鬥價錢,不講價值,因為都知道原廠在那裡,只在出廠價上增加微薄的利潤就算了。反之香港人若想生存的話,就要學習及重覆獲利的竅門。比如作為直接到消費者(B2C)的電商運作而言,我們可以將國內生產的產品再以外國的文化重新包裝,兼且貼上自己品牌出賣,利潤肯定較高。即使將同樣產品以香港品牌賣回國內也有一定的吸引力。當產品受到市場接受之後,又可以代理(B2B)形式落地,擴大在市場的影響力。當然可以事半功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