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豐研究101:地方虛增財政收入被審計曝光

分享

近期中國一些省份公開了2023年當地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工作報告(下稱審計報告),其中財政收入真實性受到關注,包括發現一些地方虛增財政收入,幷曝光了其造假手法。
廣東省審計報告稱,3個市及3個縣通過國有企業購買國有資產等方式增加財政收入171.01億元,影響財政收入真實性和可持續性。
河北省審計報告指出,1市7縣通過虛假處置公益性資產、多繳國有資本經營收益或罰沒收入等方式,虛增財政收入24.95億元。
四川省審計報告稱,部分地區將定向捐贈資金繳入同級財政,虛增財政收入4,151.22萬元。青海省審計報告指出,2023年省級財政將收回的以前年度已列支2,000萬元資金調入一般公共預算,虛增當年財力。
內蒙古審計報告稱,4個盟市將不屬於非稅收入的資金征繳入庫或先征後返,虛增非稅收入286.49萬元。遼寧審計報告稱,4個市本級和19個縣利用財政資金繳納特許經營權轉讓價款、土地出讓金和罰款等。
地方虛增財政收入是一個老問題。地方虛增財政收入主要動機是爲了政績,因爲財政收入增長指標是政績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近些年隨著財政收支矛盾加大,一些地方預算收支難以平衡,也存在借此來籌集財政資金。虛增財政收入掩蓋了真實財政收入狀况,隱瞞了實際財政赤字,加劇了地方財政風險,也幹擾了中央對地方真實財政狀况的判斷,容易誤導决策,影響宏觀調控,幷損害了政府公信力。
抑制虛增財政收入行爲,一方面需要地方端正政績觀,科學理性設定財政收入指標,幷落實預算法等收入指標只是預期性指標,而非剛性完成任務指標,减少地方爲了完成任務而虛增收入。幷持續推進財稅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財力,减輕地方財政支出壓力。另一方面,相關方面要强化監管,嚴厲打擊虛增財政收入行爲,嚴肅問責相關負責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