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道財經》由王冠一教授創辦,本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理念,追蹤重要市場資訊,並致力剖析環球財金大局,務求見微知著,捕捉市場先機。
挑戰美元 希望新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三年前已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一籃子貨幣,而以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原油期貨亦於3月下旬正式登陸市場,截至4月中,累計成交量及額度已遞增逾四倍。這是否預示人民幣有望打破美元多年壟斷格局,挑戰美元一哥地位?
坦白而言,動搖美元在原油市場的主導地位並非易事。首先,世界三大原油期貨交易所為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杜拜商品交易所(DME),三個交易所均以美元計價。其次,除了石油,其他商品以及匯率皆以美元結算、計價或作基準,而人民幣只佔全球貿易總額2%,若國際上大規模轉用人民幣作為原油主要結算貨幣,只會徒添成本及風險。
事實上,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西德的馬克、日圓及歐元亦曾一度成為「取代美元」故事的主角。在三種貨幣中,以馬克與現時人民幣的可比性較高,皆因西德的經濟規模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排行第三,與現時中國在經濟規模排全球第二相若;同時,根據聯合國數據,西德在1980年佔全球貿易份額近一成,貿易規模與去年中國佔全球貿易份額12.76%相近,難怪人民幣有40年前馬克的影子,在各國央行的外匯儲備中佔一席位,亦是較熱門的貿易貨幣之一。
然而,西德的金融市場發展的速度卻跟不上貿易市場,因歐洲金融中心一直都是在一岸之隔的英國,與美國相比,馬克在投資貨幣的地位更是難望項背,故直至歐元出現前,馬克的發展仍是裹足不前。可見貿易規模當然重要,但要取代美元,最終還看金融市場的需求,而這正是人民幣的弱點。
近年中國雖然推出多項改革金融市場的舉措,例如港股通及債券通等,但跟完全開放資本帳仍有很大距離,且在2016至2017年間,中國曾因外匯儲備流失而嚴格實行資本管制,令外國投資者不期然對中國市場抱有戒心,也較難掌握中國政策的不確定性。
無論如何,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在市場眼中,總算是踏出了挑戰美元霸主地位的第一步;然而,人民幣要擺脫美元在石油市場的牽絆,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