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區塊鏈產業協會:以 1930 年代大蕭條及三個變量元素 分析未來五年的中美博奕

分享

不少讀者仍然以舊的經濟理論及視野去看中美博弈。其實現在唯有以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歷史狀況去類比,才能對未來五至十年的經濟走向有更深觀察。

從國際貿易看,中美脫鈎是必然的,只是是漸進還是斷崖式一下子發生,高關稅也是長期性的。在這兩者的威脅下,我國的生產鏈條會持續受阻,可能很難突圍,產能只能外溢到第三世界國家,尋找新的路徑和領域。

以電商出口是可行的,但一樣卷,且波動會很大。如果俄美關係稍緩,我國對俄的經貿,立即便會出現阻礙。因此,東南亞、拉美、中東、非洲,依然應該是主要著力拓寬的區域,新的雙體系雙循環需要調整,新質生產力也需時調整,外面的機會一定比國內多。

而經過2022至2024的三年調整,國家很多領域已經逐步築底企穩。股市上,3,000至3,100是底相對清晰。房地產上,一線城市雖然仍會下行,但下行空間有限;二線以下則將被一二線城市進一步虹吸人才及購買力資源。

中美仍會是互相煎熬的格局。兩邊也很難主動出招短時間逼死對方。只能熬到美國自己內部的新舊經濟寡頭權鬥到爆煲,中國則只能慢慢尋找新的路線路徑。特朗普上臺,開頭的政策一定會非常猛,唯有防禦、頂住。不能怕,怕也成不了甚麼事。馬斯克的政治基礎太弱,在特朗普內部很大機會不能真的上位。沒有政治上的決策權,他即使在科技上超越我們,是會影響我方經濟信心,但裏面還有變數,我們要有信心。

未來是需要在中美間選邊站的,要靜心等待,因為機會都是等出來的。這段期間,尤如在八號風球推著小販車做小買賣一樣,生意未必做得多,風險及潛在損失卻相當大。極端點說,做甚麼也可能都是錯的。

其他三個大變量:科技與AI的進展、氣候變化與地質災害、病毒忽發,我們都不要忽視,因為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方向未清晰前,不如好好鍛鍊身體,休養生息,多裝備自己,多閱讀觀察,才能避免損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