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风:中美金融科技攻防戰 港版BlackRock挽狂瀾

分享

2025年1月6日,美國國防部通過《聯邦公報》發佈最新版的「中國涉軍企業」清單(簡稱「CMC」),將騰訊控股、寧德時代等公司列入其中。

事實上,美國近年為了遏止中國科技崛起,用不同理由及手段對中國科技企業採取打壓措施已非新鮮事。例如於2019年5月,美國將華為及其70家關聯企業列入「實體清單」,限制美國企業向華為出售技術和產品。而在2022年,美國的「清單控」變本加厲:

-2月份,美國政府將33家中國實體列入所謂「未經核實名單」,對這些企業進行更為嚴格的出口管控。

-5月份,對海康威視實施新的制裁,將其列入美國財政部的特別指定國民清單(SDN)。

-8月份,美國商務部以「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問題為由,將7家中國相關實體(主要與航空航太相關)添加到其出口管制清單中。

-10月份,美國國防部公佈了一批中國企業被制裁名單,包括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CIECC)、中國化工集團、中國化學工程集團(CNCEC)、深圳大疆、浙江大華、華大基因、中科曙光、奇虎360等13家中國公司。美國商務部發佈最新出口管制措施,將長江存儲、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31家中國公司、機構列入所謂「未經核實的名單」,限制其獲得某些受監管的美國半導體技術。拜登簽署《芯片與科學法》,法案提供資金等措施扶持美國本土半導體產業,該法被視為是美國首次以立法形式針對性遏制中國半導體產業崛起。稍後,美國商務部出臺《2022/10/7半導體規則》,並先後於2023年、2024年進行修訂,從精度、廣度、強度上不斷提升對半導體出口管制。

-12月份,美國宣佈對中國140多家科技企業實施新的制裁,涵蓋半導體產業鏈的多個關鍵環節,包括刻蝕、光刻、離子注入等設備,以及高算力芯片等技術。

部分美股中企受壓退市

而為了遏止中國科技發展,美國同時採取金融打壓手段,以減少中國企業取得投資。日前,美國財政部正式發佈了限制美國企業對華投資的最終規則,於2025年1月起正式生效,主要針對半導體、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高科技領域,限制美國企業對這些領域的投資。而早在2021年,美國證監會(SEC)依據《外國公司問責法》(HFCAA)將5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認定為有退市風險的發行人。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發佈的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已經有17家中國企業在美股摘牌退市,部分企業的退市原因正是美國政府的政治打壓。

包括上述種種金融手段在內的措施,大大增加了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融資成本和運營風險。而為突破美國的「金融圍堵」,引入外資投入於中國科技型企業,商務部、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支持境外機構投資境內科技型企業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支援境外機構投資者加大對境內科技型企業投資,又修訂《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進一步放寬投資條件。

而香港作為中國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利用好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為中國科技企業做好「開渠引水」的工作,中央政府亦致力「依法合規加快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境外上市備案」,以支援科技型企業赴香港上市。

去年8月,香港證監會和港交所對《上市規則與指引》中針對特專科技公司的第18C章進行臨時修訂,將上市時的初始市值從60億港元(商業化公司)和100億港元(未商業化公司)分別減至40億港元和80億港元。這一政策調整將使港股IPO市場迎來更多特專科技新股。

證監港交所開綠燈招手
同年10月,香港交易所(港交所)宣佈,對於已經在A股上市的企業,如果符合一定條件,在香港交易所申請上市時可以進入快速審批流程。香港聯交所又建議降低A+H股發行人在香港上市的最低H股數門檻至已發行股份總數10%,以提高A股上市靈活度。

而在資金支持方面,去年3月,香港政府就在《財政預算案》中明確十大舉措支持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計劃斥資百億資金用於科技創新投入。這些資金將用於支持科技企業的研發、創新和上市。而事實上,香港政府為了支持科技企業的發展,推出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支援措施,涵蓋了從財政資助到政策引導的多個方面,包括資金總額合共達200億元的「創科產業引導基金」以及產學研1+計劃,其他類似的投資工具還包括「研究配對補助金計畫」、「創科創投基金」、「創科加速器先導計劃」等等。

不過,主導港府整個「經濟轉型」任務的各個機構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投資正規軍」,則是管理總資金規模超過600億港元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

金額 目的
香港增長組合 220億港元 促進香港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
大灣區投資基金 50億港元 支持大灣區內的創新科技和產業發展
策略性創科基金 50億港元 支持香港的策略性創科項目,推動科技創新
共同投資基金 300億港元 作為政府引導基金,引導市場資金投資於具有潛力的科技和創新企業

此外,港投公司還通過「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進一步吸引和管理資金,支持香港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踏入2025年,港投公司主推的「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即將於第一季啟動投資,可謂動作不斷。而事實上,港投公司近年也是馬不停蹄,不斷四出「選-調-投」。2024年6月,港投公司與AI獨角獸公司思謀科技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此次合作涵蓋人工智慧上下游產業鏈、人才培養、提升香港算力水準等,將推進大模型創新在大灣區更廣泛應用,並創立香港首個人工智慧研究院。

日期 投資/合作標的 投資背景
2024年6月 思謀科技 港投公司成立以來的第一筆公開投資。
生命科學AI大模型公司
百圖生科 戰略合作協定,計劃在香港設立其首個生物計算創新中心。
2024年7月 知名人形機器人公司
銀河通用 啟動擴展生態圈合作
2024年8月 泰國電動車企業
Spark 拓展其在新能源科技領域的佈局
不過,香港資本圈有句「名言」,叫「High Tech High(揩)嘢」意思就是高科技的東西往往會「揩嘢」(粵語,指「出問題」),港投公司坐擁巨資,納稅人們有時也會擔心其能否「用得其所」,以免落得「肉包子打狗」的下場。在過去一段時間,也有媒體質疑港投公司的投資決策不透明、沒有公佈詳細的帳目和投資細節等等。

港投620億押注成焦點
而事實上,綜觀近期在港股上市的新經濟公司,也往往重蹈上市即高峰的命運,例如於去年10月24日上市的地平線機器人(09660),以每股定價3.99港元上市,所有認購散戶全部分得股票,但上市至今不足3個月,其股價已經打跌穿招股價,截至1月10日,跌至每股3.57港元,市值亦短短兩個多月由最高位的700億跌至470億。

而以再早一些上市的商湯科技(00020)為例,商湯科技於2021年12月30日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AI四小龍」中的第一股。公司最終的IPO定價為每股3.85港元,共計發行15億股,發行規模為57.75億港元。每股3.85港元的價格是之前3.85港元至3.99港元價格區間的下限。同樣,商湯科技成功在上市後不久股價登頂,達到每股9.7港元、市值逾3,500億的高峰,但其後近3年,商湯科技股價就一直向下尋底,2024年中更加跌至每股0.58港元,截至1月10日收報0.28港元,市值跌至473億港元。

根據某人工智慧平臺對於「商湯科技的財務狀況及媒體分析」,其指稱「商湯科技…儘管在技術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財務表現上面臨諸多挑戰。」人工智慧答案指,其挑戰之中,包括「巨額虧損…現金流緊張…應收賬款問題…影響了公司的現金流,還增加了壞賬風險。」儘管商湯科技「在生成式AI等新興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整體業務表現仍不盡如人意…」

應收帳、壞帳風險,似乎在港投公司的投資標的之中,同樣存在。大約在幾個月前,港投公司的第一筆投資獲得者思謀科技就出現一家充電公司拖欠思謀逾千萬元貨款的法庭新聞,思謀科技更於去年發起法律行動將該充電公司清盤,但相關公司亦公開表示另有別情。有趣的是,人工智慧對於此事的判斷是:「儘管思謀科技在AI技術和智慧製造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此類爭議可能引發投資者和合作夥伴的擔憂。…爭議可能對思謀科技在香港及內地的業務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對於媒體質疑及顧慮,港投公司行政總裁陳家齊曾公開表示港投公司在投資過程中會定期彙編綜合報告,讓投資者知悉運作情況及表現。港投公司的投資策略是通過資本引導和杠杆市場力量,吸引科企落戶香港,助力香港加速建構更蓬勃的策略產業生態圈。此外,港投公司選擇投資對象的重要考量之一是被投企業能否在港設立研究中心或研究院,這有助於推動香港的創科發展,提升香港在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不過,中美金融科技戰兵兇戰危,港投公司既要力挽「歐美圍堵」的狂瀾,同時兼顧香港經濟轉型及投資回報,會否是一個「不可能的三角」,而最後要犧牲,究竟是三者之中的哪一項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