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快樂,祝大家蛇年大吉,在股市上就如靈蛇出洞,好運亨通,財源廣進,萬事如意。新年前,恒指重上了2萬點,DeepSeek的出現亦帶動了港股AI板塊大升,當中有巨頭如阿里巴巴(09988)、百度(09888),亦有其他公司如商湯(00020)、美圖(01357)及筆者之前在文章介紹過的金山雲(03896)等等。相信在DeepSeek熱潮下,這些AI概念股都會繼續有炒作及投資機會。
不過,美國那邊似乎在新一年也不太給面子,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上周六(2月1日)簽署了關稅命令,對加拿大及墨西哥進口貨品25%的關稅,對加拿大能源進口徵收10%的關稅,對中國進口貨品徵收10%的關稅。雖然這並不意外,畢竟市場也預期了加關稅,大家也深明特朗普的「Art of Deal」伎倆,也不會把早前特朗普向中方釋出的善意完全當真,因此港股市場現階段大概不會跌太多,但仍然需要小心為上。
筆者在上星期節目中曾簡單講述過DeepSeek事件,但文章中仍未有仔細談過,因此會在本篇文章再談談DeepSeek事件一些新進展、對股市的影響、以及當中有甚麼機會。
1月20日,背景來自幻方量化的DeepSeek發表了R1模型。據其所述,模型的預訓練費用僅為557.6萬美元,僅用了2,048塊英偉達H800 GPU (針對中國市場的低配版GPU),但卻能挑戰OpenAI GPT-4頂尖模型的性能,而且R1模型更屬於開源模型。一周後,R1模型在媒體大肆報導及社交平台的傳播下,忽然掀起了熱潮,DeepSeek更一度登頂蘋果中國和美國應用商店免費APP下載排行榜,超越了ChatGPT。
事實上,早於去年12月26日,DeepSeek前一個模型V3,已展現出現了極高性能及極低的成本,但DeepSeek一直到1月24日(R1模型推出4天後)才開始廣為人知。可見當中存在一定的訊息差。
1月27日,受到DeepSeek消息廣泛傳播,市場大震,多間AI公司尤其是上游公司如銷售頂尖GPU的英偉達(NVDA)立即受到市場質疑,單日大跌近17%,因DeepSeek證明了開發AI不再需要囤積頂尖NVIDIA顯示卡,因此衍生出一個疑問:「囤積頂尖英偉達顯示卡有沒有必要性?」,這直接質疑了英偉達的商業模式。
不過,目前事件的最新發展已有一些新走向,包括DeepSeek成本的真實性受到質疑,而質疑的人更包括了名人如Elon Musk及美國Scale AI執行長Alexandr Wang。另一方面,美國總統特朗普亦就DeepSeek事件會晤了英偉達行政總裁黃仁勳,而據路透社指,美國商務部正著手調查DeepSeek是否使用了禁止出口至中國的美國晶片。而根據彭博社報導,美國官方亦正在調查中國AI新創公司DeepSeek是否透過新加坡的第三方管道,購入英偉達的先進晶片。
雖然上述事件不影響DeepSeek作為中國開源模型的成功,但如果美國就事件進一步收緊對中國的晶片出口,這可能將會對中國AI產業一個嚴重打擊,中國隨時由靈蛇出洞變成了「槍打出頭鳥」。如果真的是這樣,投資中國AI就要更加小心。
不過,整體而言,DeepSeek的成功確實引起了投資者的注目,令他們意識到不能忽視中國AI,單單這點已是中國AI的極大利好。事實上,像微軟附和OpenAI對DeepSeek訓練數據的來源提出質疑的同時,微軟卻在最新的財報會議上,確認會將DeepSeek R1模型納入Copilot+PC、Azure AI Foundry和Github。果然,在投資角度而言,身體還是最誠實。
此外,受DeepSeek刺激,OpenAI亦可能考慮開源應對、公開完整思維鏈。Open AI CEO Sam Altman,亦罕見承認OpenAI過去在開源方面一直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更表示需要想出一個不同的開源策略。
由此看來,這次DeepSeek事件的最大成功就是推進了AI開源的進展。AI的開源化由令AI產業由「超高進入門檻」迅速轉變為「毫無護城河」,更多中小型玩家可以進入戰場,而更多的軟體公司能以更低成本運用AI技術,加強軟體發展。
對於這些結合AI的軟體公司,港股有不少相關的概念股,例如文生圖/視頻的概念股就有美圖公司(01357)、快手-W(01024)、以及微盟集團(02013)等。
總括而言,DeepSeek事件引起了牽連大波,後續可能還有更多發展,但目前可以確定的是,DeepSeek推進了AI開源的進展,亦引起了投資者對中國AI發展的注目。因此,我們可以就此探索DeepSeek帶來的新的投資機會,在新一年賺得盆滿缽滿。
免責聲明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本評論並非及不應被視為邀約、招攬、邀請、建議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投資決策之依據,亦不應被詮釋為專業意見。閱覽本文件的人士或在作出任何投資決策前,應完全了解其風險以及有關法律、賦稅及會計觀點及所帶來的後果,並根據個人的情況決定投資是否切合個人的財政狀況及投資目標,以及能否承受有關風險,必要時應尋求適當的專業意見。本人或其有聯繫者並未持有本評論所評論的上市法團的任何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