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汇》第51期封面故事 :中國吃全球 “China Eats the World” 德銀研報炒起港股

分享

德銀在2025年2月5日的報告中指出,中國股票的「估值折價」現象將逐漸消失,並預測A股和港股的牛市將持續,甚至有望突破此前的高點。這一預測基於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在製造業和服務業中競爭力優勢的再認知,尤其是在產品的性價比和品質方面。隨著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不斷加強,中國資產的估值將從折價轉向溢價。

實際上,這一趨勢已經在市場中有所體現。自2024年9月以來,A股和港股市場已經出現了顯著的反彈,尤其是在AI技術突破和資金回流的雙重驅動下。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的發佈成為這一輪行情的關鍵催化劑,隨著DeepSeek在春節期間發佈的大模型在多項基準測試中超越了OpenAI、Meta等國際知名公司的產品,極大地增強了市場對中國AI技術自主可控的信心——DeepSeek的低投入、高性能特徵不僅顛覆了全球AI產業對算力的依賴心理,還帶動了港股科技股的估值修復,特別是在AI硬體、軟體以及消費電子等領域。

中國折價將逐漸消失

事實上,自今年2月3日以來,港股就開始經歷了一輪比較明顯的上揚走勢,其中恒生科技指數的表現最為明顯,累計漲幅已超8%。與此同時,市場上的賣空力量也正在逐漸消散,最新資料顯示,恒指、恒生科技指數以及恒生國企指數的賣空比例當前分別為14.48%、15.16%和14.67%。

例如中芯國際(00981.HK)自2月3日以來累計漲幅已達到20%,成為恒生科技指數中的領漲成分股之一。而阿里巴巴(09988.HK)、騰訊(00700.HK)等互聯網巨頭也因AI應用場景的拓展預期而備受投資人追捧。以阿里巴巴為例,賣空比例已經從2月3日的15.12%降到2月6日的13.09%,相對應的賣空股數也在大幅下降。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騰訊、小米(01811.HK)等公司身上。該變化說明了投資者對AI驅動的科技成長板塊的正從悲觀情緒逐漸轉向樂觀,交易邏輯也逐步從硬體向消費端應用延展。

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德銀將中國在電動汽車等領域的主導地位比作「斯普特尼克時刻」,認為這是全球投資者重新評估中國資產價值的關鍵節點。中國在新能源、創新科技和消費領域的持續投入,將推動整體經濟增長,並為全球投資者帶來新的機會。

事實上,中國在高附加值領域以及供應鏈主導地位的發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以電動汽車為例,中國不僅以遠低於現有同類車型的價格向全球市場推出了功能強大且外觀吸引人的電動汽車,還在電動汽車領域擁有約70%的專利。此外,在5G和6G電信設備領域,中國也處於類似的領先地位。

中國的技術創新和智慧財產權積累帶來了完整的產業鏈,催生了本地的專業集群。在關鍵產業領域,中國形成了多個類似矽谷的專業區域,並與大學的研究緊密對齊。這種創新生態為中國企業的崛起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德銀對中國經濟的復蘇持樂觀態度,認為中國政府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將為經濟復蘇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預計今年上半年,政策的正向作用將逐步顯現出來,經濟資料也將隨之顯著回升。

實際上,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已經呈現出復蘇的跡象。隨著政策轉向更傾向於消費而非生產,以及潛在的金融自由化,中國企業的盈利能力有望在經濟週期內超出預期。此外,隨著全球貿易衝突的緩解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降低,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重要引擎的地位將進一步鞏固。

中國企業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而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不僅體現在製造業領域,還逐漸擴展到服務業和高科技領域。例如,中國的電信設備製造商已經在全球市場中佔據了主導地位,其產品和服務覆蓋了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中國的互聯網巨頭也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通過投資並購和合作等方式,推動自身業務的全球化發展。

儘管過去幾年中,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配置占比相對較低,但德銀認為這一趨勢將在未來將會發生扭轉。隨著中國市場的不斷開放和經濟的持續增長,全球投資者將不得不增加對中國市場的配置占比,以有抓住潛在增長機會。

實際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全球投資者開始關注中國市場。例如,挪威主權財富基金首席執行官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說現在是賣掉美國科技股、買入中國資產的好時機。而貝萊德基金首席權益投資官也在展望2025年的投資機會時明確表示,A股是他最為看好的投資方向之一。

其實,德銀提出的中國全球通吃論並非空穴來風。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復蘇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將進一步擴大。特別是在製造業、服務業和資本市場,中國將逐漸鞏固其主導地位,並為全球投資者帶來新的機會。

然而,我們也應同時看到,中國市場的開放和全球化進程仍面臨諸多挑戰和風險。例如,地緣政治不確定性、貿易衝突、金融市場波動等都可能對中國市場的發展產生影響。因此,全球投資者選擇對中國進行投資時,仍然需要保持謹慎和理性,充分評估潛在的風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