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承:中美科技戰的追趕與超越

分享

中美博弈,經過多年貿易戰、科技戰的熬煉及提升,中國科技的國際地位在最近幾個月井噴式的曝光爆發。

首先,要釐清一點,科學與技術是兩回事,要分別進行比較。其中,考察國家技術創新能力最主要的指標就是PCT專利。所謂PCT,是150多個國家的國際專利締約條約,因此PCT專利是全世界通用的。

2016年,PCT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的單位是中興,第二名是華為。2017年全球第一是華為,第二是中興,之後華為連續3年蟬聯第一。但如果按國家排名,美國第一,中國第二,原因是像華為、中興這樣的頂級創新企業,美國的數量比中國更多。

但從2020年開始,情況發生逆轉。中國的PCT專利總量超越了美國,成為了世界第一,而且距離越拉越大,美國的技術被中國趕超了。

至於科學能力,評判國家的科學實力,主要指標就是看科研成果,那成果該如何量化?現時「自然指數」是一個比較客觀的標準,而它是依據發表在《自然》、《科學》、《細胞》等全球82本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上的科研論文,按照論文發表數量和貢獻進行的全球排名。

而自2022年以來,中國遠遠拋離美國,自然指數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有個最新科學機構排名,前20名中有10個來自中國,按照國家和地區排名,中國總分第一,超過了美國,之後是德國、英國、日本、法國。

而在最新榜單中,最快進步獎前31位均來自中國,第一名是中國科學院,遙遙領先於第二名哈佛大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進入榜單前10名,其中南京大學全球排名第八,超過了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中山大學排名也超過了牛津和劍橋。

最近有個「想當然」的反智說法,批評中科院和國內理工科大學科學落後,說中國科技全靠民間企業撐起。這個荒謬的說法居然還很多人相信,這是沒有及時追蹤中國科學與技術發展的悲哀。但科學與技術拋離美國這個拐點的出現,說明中國民族復興的夢想,不知不覺已經到來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