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風 : 脫歐後的英國市場:一位企業顧問的機遇地圖

分享

移居英國三年,我常被問及「脫歐後的英國是否仍是營商沃土?」作為曾為亞太企業提供戰略諮詢的顧問,我以親身經歷給出答案:英國市場正經歷結構性調整,而變動中的「斷層線」,往往藏著最豐厚的機遇。

脫歐後,英國加速與非歐盟經濟體締結貿易協定,2023年與印度、CPTPP的談判,讓企業跨境佈局複雜度驟增。我在倫敦金融城的酒會上,結識數位為稅務架構和監管合規頭疼的亞洲上市公司高管 – 這正是顧問的黃金切入點。

去年協助某東南亞科技企業搭建英歐雙總部架構時,我們巧妙利用英國「自由港」稅收優惠與荷蘭子公司形成協同,將運營成本降低18%。這種政策套利(Policy Arbitrage)需求,已成為新興市場企業進入歐洲的關鍵痛點。

政策調整催生跨境服務需求
英國頂尖學府每年輸出16萬名國際畢業生,其中每4位就有1位選擇留英發展。在科技園的咖啡廳裡,我遇見精通中英雙語的牛津MBA畢業生、深諳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德國工程師,這些「國際本土化」人才,正是組建跨文化顧問團隊的基石。

我們近期為某中東家族辦公室設計的英國新能源基金,便由精通伊斯蘭金融法的英國律師、熟悉中國光伏產業的併購專家聯袂操刀。這種多元能力矩陣,在單一文化市場極難複製。

機遇不在風口而在斷層
英國私人財富管理規模達1.5萬億英鎊,但傳統機構正面臨挑戰:68%的年輕富豪要求投資組合整合ESG元素,而老牌銀行難以快速回應。與某家族辦公室負責人的合作印證了這點,他們需要既能解讀英國商業地產估值模型,又能同步分析上海科創板IPO潛力的顧問。

想像一下,家族辦公室將英國生命科學地產基金與中國生物醫藥股權投資組合掛鉤,成功在5%年化收益的保守配置中,嵌入15%以上的成長性標的。

當倫敦地鐵裡同時響起粵語、阿拉伯語和東歐口音的商務對話時,我深刻意識到:英國正從「歐洲門戶」轉型為「全球樞紐」。對於深諳跨文化商業邏輯的顧問而言,這裡的機遇不在風口,而在斷層 – 不同制度、世代、技術範式的碰撞處,恰是最需要專業價值錨點的環境,而在環境之下,多元化人才來適應多元的制度提供具更大跨度的方案至關重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