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變局中共創亞洲未來」。3月25日至3月28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正在海南博鰲召開。
3月25日下午,本屆論壇的第一場高端對話熱烈進行。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重慶市前市長黃奇帆以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彭森圍繞「中國改革和經濟前景」話題分享了見解。
其中,彭森結合對話主題與最新政府工作報告內容,對當前國內的經濟情況做出了幾點判斷:
第一,中國經濟經歷了風風雨雨,目前已經重新步入了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中國經濟的穩定回升態勢已經確立,是不可逆的;
第二,中國經濟要完成「十四五」規劃當時所提出的任務目標,即要實現2035年GDP總量翻一番,還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
第三,改革開放仍然是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高品質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應該以經濟體制為重點,而經濟體制改革中應該以市場化的改革作為重點。
在回答「為實現經濟增速目標,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甚麼?面臨的最大障礙是甚麼?」這一問題時,彭森答道,中國當前整個經濟運行還是有很多困難和挑戰的,包括有效需求不足、某些企業的經營困難、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社會預期偏弱。
「這些問題中最關鍵的還是內需不足。」而導致內需不足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國內消費不足。
他認為,這是因為長期以來中國在傳統觀念上有先生產後生活、重投資輕消費的傳統思維,伴隨著這種傳統的思維而產生的傳統的政策、傳統的制度都是對消費不太友好的,出現了消費壓抑的狀態。
彭森以各國消費率舉例,當前美國等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總體消費率在80%左右,中國只有55%;居民的最終消費率中國只有38%,而美國和西方國家一般在60%左右,差距有25個點。「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下一步中國的高品質發展就是一個大問題。」
「我走到哪都講這個意思,就是一定要提振消費,為消費正名,中國經濟要走消費繁榮的道路」,彭森在對話中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