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港股再挫1.3% 恒指收23119 中央支持放水 內銀逆市走俏

分享

中國統計局公佈,3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5,較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勝預期,製造業景氣水平持續回升。3月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8,較上月升0.4個百分點,非製造業擴張步伐加快;綜合PMI產出指數51.4,上升0.3個百分點,顯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整體擴張加快。

央視報道,國家發展改革委宣佈,今年將安排2,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用於支持設備更新,較去年增加500億元。在交通運輸領域,政策特別明確支持國三、國四排放標準營運貨車的報廢更新,報廢老舊營運貨車或在此基礎上購置新車的,可獲1萬元至9.5萬元不等的補貼。此外,部分主流品牌還推出免息貸款等優惠措施,促進道路運輸行業車輛更新換代,激活商用貨車銷售市場。

昨日(3月31日)A股低收。滬綜指收3,335,跌15點或0.46%;深成指10,504跌103點或0.97%;創業板指數2,103,跌24點或1.15%。兩市總成交額約1.24萬億元人民幣。

市場觀望特朗普4月2日全球徵收20%對等關稅的不明朗因素,美股調整壓力或加大,影響港股走弱,恒指昨早低開219點後,一度下挫423點至23,002,其後跌幅收窄,最後收跌307點或1.31%,報23,119;國指跌89點或1.04%,報8,516;恒科指跌111點或2.02%,報5,394。全日總成交額約2,573億元。

科網繼續偏軟,騰訊(00700)跌2.4%;阿里巴巴(09988)跌2.2%;美團(03690)收跌2.6%;小米集團(01810)跌3.6%;京東集團(09618)跌2.1%;快手(01024)跌3.1%;嗶哩嗶哩(09626)跌3.1%;中芯國際(00981)收跌3.9%。

中央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內銀走俏,其中,建行(00939)逆市升2.6%;工行(01398)升0.9%;中行(03988)升2.1%;其他金融普遍向下,滙控(00005)跌1.4%;友邦保險(01299)跌1.6%;中國平安(02318)跌1.3%;香港交易所(00388)收跌2.4%。

汽車普遍低走,比亞迪股份(01211)跌3.4%;吉汽(00175)跌0.3%;蔚來(09866)跌4.2%;小鵬汽車(09868)升2%;理想汽車(02015)收跌0.5%。

金價再創新高,招金礦業(01818)升0.7%;山東黃金(01787)升0.4%;但是,紫金礦業(02899)則收跌1.9%。

業績股升跌不一,中石油(00857)績後升2.1%;華潤燃氣(01193)瀉17.7%;大新金融(00440)勁插16.7%。

李寧(02331)挫7.2%,為表現最差藍籌;升3.8%的翰森製藥(03692)則為最佳表現藍籌。

長和(00001)未就分拆全球電訊業務作決定,股價跌3.1%。恒指在今年首季累升3,059點或15.25%,在3月份累升178點或0.77%。

(分題)中海油發現19-6億噸級油田

中國海洋石油(00883)宣佈,在南海深層-超深層獲惠州19-6億噸級油田發現。據中國海油資料,惠州19-6油田位於南海東部海域,平均水深100公尺。主要含油層系為古近系恩平組、文昌組,油品性質為輕質原油。

另外,業績股方面,中國海外發展(00688)年度盈利156.35億元人民幣,下跌38.94%,剔除稅後投資物業重估增值及匯兌淨損益之核心純利為157.2億元。建議派末期息30港仙,全年派息60港仙,按年少25%。

大酒店(00045)去年收入有所增長,但仍然錄得虧損9.43億港元(2023錄盈利1.46億),不宣派末期息。

招商局港口(00144)去年純利為79.19億港元,按年升27.04%,末期息0.636元。

康達環保(06136)截至12月31日止年度,股東應佔年度溢利1.67億元人民幣,按年升34.6%,不派息。

中視金橋(00623)去年溢利1.06億元人民幣,按年升10.52%,建議派付末期息11港仙及特別股息24港仙。

大新金融(00440)公佈,2024年度溢利16.73億港元,升5.08%,末期股息1.18港元。

保利物業(06049)截至12月底年度溢利14.73億元人民幣,按年增加6.8%,每股基本盈利2.683元,派年度股息1.332元,按年增加33.5%。

(分題)嘉里物流年度多賺近95%

嘉里物流(00636)去年底止全年股東應佔溢利15.42億元,增長94.84%。來自持續經營業務的每股基本盈利0.73元,派末期息每股15仙。

集團收入增長23%至582.74億港元,核心經營溢利增長23%至27.25億港元,核心純利增長12%至13.57億港元,其中,綜合物流業務溢利12.51億港元,國際貨代業務溢利19.50億港元。

2024內地、中國香港地區、美國及亞洲其他地區等主要市場增長,集團國際貨代業務錄得39%升幅。KLN的工業項目物流分部為集團貢獻近17億港元收入,與順豐控股的合資公司首年錄得超2億港元收入貢獻,表現遠超預期。KLN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張炳銓稱,2024全球緩慢復甦,宏觀市況面臨挑戰,KLN靈活應對,善用資源為客戶提供方案,全年收入及核心純利雙位數增長,表現優於國際同儕,集團正將「嘉里物流聯網」品牌重塑為「KLN」,以建立更一致及獨特的企業形象,強化策略定位及對客戶的價值主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