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25年2月10號在香港中環華人行滙豐銀行發生一宗涉及 100 億美元(約 780 億港元) 的虛假信用狀詐騙案。銀行職員憑警覺識破,隨即報警,最終 5 人被捕。案件發生於2月10號下午 5 時許,一對男女抵達 華人行滙豐分行,向銀行職員出示 3 張懷疑偽造的信用狀,並要求提取 100 億美元。銀行職員在檢查文件後,發現內容可疑,懷疑為虛假信用狀,遂立即報警。警方接報後迅速到場,並即場拘捕該名 68 歲及 38 歲的菲律賓籍男女,指控他們涉嫌 行使虛假文書。
經進一步調查,警方再拘捕 3 人,包括:54 歲馬來西亞籍男子, 64 歲台灣籍男子及29 歲持雙程證來港的內地女子。這 3 人涉嫌 串謀製造虛假文書。
100 億美元到底有多少?100 億美元(約 780 億港元) 是一個驚人的數字,相當於:
📈 0.3% NVIDIA 的市值(按 2025 年初市值計算)
🚌 19.5 年 香港「$2 乘車優惠」開支(2023-24 年度政府開支為 39.99 億港元)
✈️ 32.4 架 波音 A350-900 客機
🏠 1,005 個 啟德「天璽・天」四房單位(以 3 座 42 樓 B 室成交價計算)
📱 573 萬部 iPhone 16 Pro Max(1TB 版本)
💵 如果換成 100 美元鈔票 疊起來,總高度可達 1,092 公里,約等於 香港至杭州的距離
根據商業罪案調查科(“CCB”) 的統計,自1998年1月以來,已收到45宗與信用證相關的欺詐案件,涉及總金額達12億美元。這些案件涉及使用虛假交單檔在香港的銀行下議付信用證的情況。雖然大多數相關信用證由內地銀行開立,但本地信用證的數量也相當可觀。此外,也有涉及信用證空轉(L/C kiting)的案件。以下是這些欺詐手法的詳細說明。
使用虛假交單檔
詐騙者誘使毫無戒心的買方開立信用證(在某些情況下為本地信用證)以購買其提供的商品,並以極具吸引力的條件(例如低於市場價格)作為誘餌;
詐騙者(“公司A”)要求另一家公司(“公司B”)代表其向內地銀行申請開立信用證。公司B會因此收取一定的傭金。在某些情況下,公司A和公司B均為內地公司,而公司B實際上是公司A的關聯公司;
詐騙者或其關聯公司作為信用證的受益人,向香港的銀行提交虛假交單檔以進行貼現; 詐騙者及其關聯公司在獲取香港認可機構的款項後立即消失買方和議付銀行後來才發現貨物根本不存在。
信用證空轉(L/C Kiting)
詐騙者(“公司A”)首先從認可機構獲得信用證額度;
通過與公司B(公司A的關聯公司)進行虛假交易,要求認可機構向公司B開立信用證,使公司B成為受益人;
公司B隨後將信用證文件提交其銀行貼現,並利用所得款項幫助公司A在信用證到期時償還款項。在某些情況下,公司B通過貼現後續信用證的款項來償還前期信用證的債務;
公司A利用虛假業務量和良好的信用記錄,要求增加信用證額度;
詐騙者製造更多虛假交易,開立更多信用證;
公司B對所有信用證項下的檔進行貼現,並與公司A一同突然消失。
筆者提醒大家,切勿以利用虛假文件貼現信用証的方法向銀行騙取融資,因為不論他們有否金錢得益或曾否將款項歸還予銀行,使用虛假文件即屬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