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業績分項解讀
BAT的2024年整體業績還比較平穩。其中騰訊2024年全年營收達7200億元,同比增長10%,淨利潤1580億元,同比增長21%。核心業務中,遊戲收入受《元夢之星》《王者榮耀:世界》等新作推動,國際市場份額提升至28%;廣告業務借助AI技術優化投放效率,收入增長15%。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騰訊混元大模型在社交、廣告場景的落地,顯著提升了用戶黏性與商業化效率。此外,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8%,企業客戶數突破300萬,AI解決方案占比超40%。
相比之下,阿里巴巴全年營收達9500億元,同比增長8%,但淨利潤同比下降5%至1500億元。核心電商業務淘天集團收入增長6%,主要受益於AI工具“生意管家”對中小商家的賦能,雙11期間生成超1億件商品素材。然而,雲業務增速放緩至5%,市場份額被華為、騰訊擠壓,國際拓展亦受地緣因素制約。本地生活與菜鳥網路成為亮點,收入分別增長13%和24%。
百度全年營收增長7%至1350億元,淨利潤同比下降8%至180億元。核心廣告收入受宏觀經濟影響僅增4%,但AI雲業務收入增長22%,自動駕駛平臺Apollo合作車企增至15家。文心大模型4.0雖技術領先,但企業端滲透率不足,商業化變現滯後。市場對其2025年盈利預期下調15%,反映投資者對AI落地速度的擔憂。
硬體科技公司裡面最值得關注的要數小米、聯想和中芯國際了。小米全年營收3659億元,同比增長35%,淨利潤272億元,同比大增41.3%。智能手機出貨量1.69億台,高端機型ASP提升至1138元,國內4000-5000元價位市占率第一。汽車業務成為最大亮點,SU7系列交付13.68萬輛,超額完成目標,營收328億元,毛利率提升至18.5%。AIoT生態設備互聯數超7億,端側AI應用場景擴展至智慧家居與車載系統。
聯想全年營收同比增長12%至4600億元,淨利潤增長18%至95億元。PC業務受益於AI PC換機潮,出貨量增長10%,市占率穩居全球第一;伺服器業務收入增長25%,全球份額提升至12%。聯想與英偉達合作推出的AI伺服器解決方案,在超算中心與雲計算客戶中獲批量訂單,成為增長核心動力。
2024年,中芯國際全年營收同比增長18%,達560億元,淨利潤增長25%至120億元。儘管面臨國際技術封鎖壓力,公司通過提升成熟制程產能(如28nm及以上)及優化客戶結構,成功擴大在汽車電子、物聯網晶片等領域的市場份額。此外,AI算力需求推動資料中心晶片訂單激增,中芯國際在AI晶片代工領域占比提升至12%,成為其增長新引擎。
其他科技股上市公司如美團2024年營收同比增長25%至3200億元,經調整淨利潤增長40%至280億元。到店酒旅業務復蘇強勁,收入增長30%;即時零售(如美團閃購)GMV突破1.2萬億元,占比提升至35%。AI技術優化配送路徑與使用者推薦系統,配送成本下降8%。此外,無人機配送試點覆蓋50個城市,技術投入占比升至12%。而網易全年營收1100億元,同比增長18%,淨利潤增長25%至260億元。遊戲業務收入占比70%,《逆水寒》手遊與《永劫無間》主機版貢獻主要增量,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35%。網易雲音樂付費使用者突破6000萬,依託AI推薦演算法實現扭虧為盈。此外,網易伏羲AI實驗室在遊戲NPC、虛擬人領域的技術輸出,為其開闢B端服務新賽道。
業績共性分析:AI賦能與結構性分化
2024年,AI技術從概念驗證進入規模化落地階段。騰訊、美團、小米等企業通過AI提升運營效率與用戶體驗,實現利潤增長;而百度、阿里雲等則因商業化滯後面臨壓力。DeepSeek等國產大模型的突破,推動中國科技企業加速AI應用,但與英偉達、微軟等美國巨頭相比,底層算力與生態構建仍存差距。
此外,由於不少上市公司紛紛採取業務多元化業務策略,事實上達成了抵禦週期波動的效果。頭部企業普遍通過拓展第二曲線平衡風險:小米跨界造車、美團加碼即時零售、網易深耕內容生態。這種多元化不僅提升抗風險能力,亦為長期增長打開空間。相比之下,依賴單一業務的企業(如百度)更易受市場波動衝擊。
而像中芯國際、聯想這些硬體廠商受益于全球供應鏈重塑,在區域化生產中佔據優勢,騰訊、網易則通過遊戲與文化內容出海,降低地緣風險。然而,美國技術封鎖與資本流動限制(如貝萊德減持中概股)仍對其國際化構成很大程度的挑戰。
最後一點,肯定離不開政策。中國政府對AI、半導體等戰略領域的扶持,為企業研發投入提供底氣。據傳2024年科技企業研發支出平均占比達12%,如不過這個比例屬實的話,已經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水準。同時,南向資金通過港股通增持騰訊、小米等龍頭股,推動估值修復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結語
2024年,中國科技巨頭在AI浪潮中呈現“強者恒強”格局,但分化亦愈發顯著。2025年已經開局三個月了,中國科技巨頭將面臨更激烈的全球技術競賽。算力基建、端側AI應用、自動駕駛等領域或成角逐焦點。企業需進一步整合產業鏈資源(如小米汽車與IoT生態協同),同時探索AI倫理與合規框架,以應對國際監管環境變化。
技術突破、政策支持與全球化能力,將成為下一階段競爭的核心變數。對於投資者而言,需關注企業的技術落地效率與生態整合能力,而非單純追逐概念熱度。在這場全球科技再平衡中,中國企業的表現將深刻影響未來十年的產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