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恒指在周四(3月20日)和周五(3月21日)連跌兩天,合共跌近千點,原因並非太難懂,就只是缺乏更多催化劑而已,巨頭如騰訊(00700)、小米(01810)、美團(03690)大多數都已經出了業績,即使業績比預期好,股價都先高後低了。而不少個股亦處於高位,加大了高位集資的可能。恒指亦已到了25,000點,連升了6,000點當然未能突破則自然會有所調整。後市未必會大跌,但繼續調整卻很有可能,23,410和22,500會分別是兩個黃金比例的支持位。
既然港股沒太多東西可說,那麼就談談美股,美股可是「精彩」得多了。不足一個月時間,美股標普500指數從高位下跌接近10%,回調的速度屬歷史罕見。數據顯示,由1950至今,標指只有7次在不足一個月內從最高位下跌10%。當中最快的在2020年,僅用了6日就下跌10%,而其後一個月則再下跌14.7%。
另一方面,納斯達克指數亦出現一個罕見的連續4周下跌,每周下跌超過2%。自1970年以來,這種情況亦僅發生過7次。歷史數據顯示,在4周下跌後,納指在接下來3周絕大部份情況下都下跌,並且在6個月內只有29%機率為正回報。
相:source from Twitter : alchemy_invest
如果看到上述數據,大概會非常擔心,然而,其實筆者並未將數據完整呈現。好消息是,對於標指從高位下跌接近10%的那項數據,其實就只有2020年那次的其後一個月會慘跌,其他的6次除了1998年繼續下跌2.4%外,其餘的在其後一個月都上升了7%以上,如以3個月、6個月、以及12個月來計算更是一片向好,即使是慘跌的2020年也在12個月後大升27.9%。而對於納指那項數據,雖然6個月內的數據十分不濟,但以12個月去看則幾乎全部都已收復失地,其中有3次更是大升20%以上。
因此,就數據來看,如果持倉時間至少12個月,那麼這會是一個不錯的撈底機會。根據CFRA Research的數據,在過去24次股市從紀錄高位下跌至少10%但又避免了熊市的情況下,平均需要8個月才能收復歷史高位。如果大家真的因為上述數據而撈底的話,記住要保持耐性。
不過,華爾街有句俗語說:「This Time Is Different.」數據不一定每次一樣,尤其是世界變化如此快,例如出現社交媒體後,股市亦比以往波動(事實上這句俗語多用於諷刺那些每次都過份憂慮股災發生的懷疑論者)。我們可從美國局勢進一步分析股市未來走向,看看這次是否真是一個長期買入機會。
在此之前,先要明白美股大跌的原因,原因雖然是多種因素的集合,但事實上也可以總括成一個詞語 – 「不確定性」。自從特朗普當選以來,他和其團隊頻繁及激進的政治活動為投資者帶來了不少疑問。首當其衝的是其關稅政策,高調而且不分敵我地向不同國家徵收關稅,使投資者擔心這將對增長、通脹以及貿易造成影響。而特朗普的變幻莫測更讓投資者的憂慮添上一片雲霧,不久前特朗普在霍士新聞訪問中說不排除衰退可能性,及後又改口說完全看不到這個情況。4月2日美國將宣佈其對等關稅計劃,恰好特朗普在上週五又提到了該計劃具靈活性,這又稍微降低了市場對該關稅計劃的擔憂。不論怎樣,直到一切明朗化之前,反彈大概不會太大。
除了關稅政策外,由馬斯克(Elon Musk)領導的美國政府效率部(DOGE)所進行的大規模裁員計劃也是市場憂慮的主因之一。根據美國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儘管DOGE聲稱已節省超過千億美元,美國聯邦支出仍在持續攀升,僅上個月就創下6,030億美元的紀錄。截至目前,本財政年度的前五個月,美國預算赤字已達到1.15兆美元,創下歷史同期新高,財政赤字問題依然嚴峻。也就是說,DOGE現時的「大刀闊斧」根本無助節省聯邦開支,因為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福利及債務利息過於龐大。根據聯邦預算委員會新聞稿,本財政年度的前五個月,美國已借款1.1兆美元,相當於每天近80億美元。美國債務已接近歷史新高,利息支出也即將超過國防開支,達到3,960億美元,預計全年將達到9,520億美元。只要美國一直無法解決債務問題,赤字只會愈來愈大。而DOGE做了事卻沒見得有多大成效,那麼DOGE的裁員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就會被市場放大了,擔憂這些裁員可能很快導致失業申請激增,並削弱勞動力市場。
當然,凡事均有正反兩面,特朗普的激進關稅政策以及DOGE裁員等因素或加大美國經濟進入衰退的可能,而這卻可讓政府向聯儲局施加壓力,逼使聯儲局加大減息幅度。此舉將反而有助減低政府利息支出,以及推高資產價格,利好股市。
如果逼使聯儲局減息才是特朗普最終目的的話,那麼長遠來說,美股確實可以繼續上升。不過,當一切未明朗化之前,大概美股也難以反彈太多,因此大家仍需密切留意局勢的變化,可能短期都是「蛋糕熊」為主。而當美國真的步入衰退,減息會有多大成效,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免責聲明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本評論並非及不應被視為邀約、招攬、邀請、建議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投資決策之依據,亦不應被詮釋為專業意見。閱覽本文件的人士或在作出任何投資決策前,應完全了解其風險以及有關法律、賦稅及會計觀點及所帶來的後果,並根據個人的情況決定投資是否切合個人的財政狀況及投資目標,以及能否承受有關風險,必要時應尋求適當的專業意見。本人或其有聯繫者並未持有本評論所評論的上市法團的任何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