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汇》第59期封 面 故 事: 中 美 關 稅 博 弈 升 級 港 股 韌 性 凸 顯

分享

對於新增關稅的稅率,網上曾有一個說法,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5246.56億美元,中美貿易順差3610.32億美元,兩者相除是68%左右,按照雙方各承擔一半的邏輯,最終確定稅率為34%。很顯然54%的關稅,勢必會對短期市場波動造成影響。

但不管對短期市場波動是否會加劇,中國資本市場尤其是港股市場已經展現出獨特韌性,成為全球資金避險與價值重估的重要陣地。

關稅風暴衝擊全球供應鏈,美國經濟滯脹風險隱現
此次關稅政策不僅針對中國,還波及越南、柬埔寨、印度等25個國家和地區,稅率從10%至49%不等,涉及商品類別逾萬項。美國白宮聲稱此舉旨在“平衡貿易逆差”,但經濟學家普遍擔憂其副作用:美國本土通脹壓力將進一步加劇。中金公司測算,若關稅完全落地,美國有效關稅率將從2.4%飆升至25.1%,可能引發滯脹風險,消費者信心已連續三個月下滑至2022年以來最低水準。

全球產業鏈亦受重創。以體育產業為例,耐克、愛迪達等品牌因越南、柬埔寨生產基地被徵收46%至49%的高關稅,股價單日跌幅超8%;依賴中國供應鏈的科技企業如英偉達,因成本上升預期導致財報後股價重挫。市場對“特朗普衰退”的擔憂升溫,高盛將標普500指數未來3個月回報預測下調至-5%,並警告美股或從峰值回撤25%。

中國資產逆勢企穩,人民幣與港股成避風港
與美股的動盪形成鮮明對比,中國資本市場表現出超預期穩定性。人民幣匯率在7.2至7.3區間橫盤整理,央行通過中間價釋放穩定信號,據華創證券表示,4月1日,官方中間價為7.1775,逆週期因數影子變數達到-765點,足見市場對政策托底信心充足。港股更是領跑全球,恒生指數一季度漲幅超30%,南向資金單日淨買入額一度接近200億港元,AI、消費電子及創新藥板塊成為資金追逐熱點。這一韌性源於多重因素。

首先,中國企業全球化佈局深化,對美出口占比從2018年的21%降至2024年的14.6%,東南亞、拉美等新興市場分散了風險。

其次,政策端“控供給、保需求”思路明確,財政支出向民生傾斜,基建占比回落至20.2%,消費復蘇預期增強;最後,科技自主創新敘事重構估值邏輯,如DeepSeek等AI技術突破推動恒生科技指數年內上漲23%,顯著跑贏全球同類指數。

港股份化加劇,短期承壓與長期機遇並存
關稅衝擊下,港股結構性分化特徵凸顯。出口依賴度高的板塊首當其衝:創科實業(00669.HK)、瑞聲科技(02018.HK)等個股單日跌幅超12%,電商業巨頭阿裡巴巴(09988.HK)因美國取消小額包裹免稅政策股價下挫5%。然而,內需驅動型資產表現抗跌,李寧(02331.HK)、安踏體育(02020.HK)等本土品牌跌幅不足1%,顯示出市場對國內消費復蘇的樂觀預期。

資金流向亦揭示深層邏輯。國際資本從美股撤出後,加速增配港股核心資產,MSCI中國指數年內漲幅達16%,高盛調研顯示超40家機構投資者對AI應用、國產算力等賽道興趣濃厚。中信證券指出,港股估值窪地優勢雖階段性減弱,但產業升級與政策紅利仍支撐長期價值,二季度建議關注端側AI、軍工及消費補短板主線。

展望:波動中孕育新平衡
短期來看,關稅政策落地後市場或進入“靴子落地”式修復,但中美博弈的不確定性仍將壓制風險偏好。港股面臨雙重考驗:一方面,美聯儲降息預期推遲與美元走強可能引發外資階段性回流。

另一方面,南向資金流入放緩或加劇市場波動。然而,中國經濟內生動能修復與科技突破有望成為破局關鍵。若美國衰退風險實質性攀升,港股作為離岸市場中與中國經濟掛鉤最緊密的標的,或再度成為全球資金配置首選。

2025年的港股,正好站在結構性轉型的十字路口——短期波動或是長期投資者逆向佈局的契機,而真正的贏家,終將屬於那些深耕創新、擁抱變革的力量。

歷史經驗表明,貿易摩擦儘管會擾動市場節奏,但最終很難改變產業升級與資本開放的大趨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