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股市經歷恐怖一星期,是自從2020年3月全球大疫情後跌得最慘烈一周,港股清明節假期復市後單日點數跌幅創出歷史新高,恒指當日大跌3,021點,之後亦曾跌穿2萬點,低見19,260點,2025年的升幅全面蒸發。
大跌市當日筆者都不停收到朋友、客戶詢問如何是好,以筆者廿年的投資經驗,總括一件事情是在大跌市時絕大多數人都是不冷靜,無論當天是買貨或沽貨都是一樣。市場對一些突發消息或震撼性政策,即時反應絕大多數都是「Over Reaction」,加上現今程式交易及衍生工具盛行下,更加大了波動。雖然筆者在大跌市當日是把握機會「換馬」,但一般而言認為普通投資者最好是「按兵不動」(用了槓桿例外),大跌市下即使不買貨都不要去沽貨,即使真的想沽貨離場,都要先審視一下投資組合內哪些股份是有實際影響,待市場相對冷靜後才沽貨。
以舜宇光學(02382)為例,其中一隻深受關稅政策影響的股份,上周一(4月 7日)出現大跌,但股價周四(4月10日)就出現大幅反彈,最高曾見68.4元,一度修補了星期一的大跌裂口;但其實關稅政策並沒有變動,期間特朗普甚至再額外增加中國關稅,實際情況是更差的,不過事實是周四沽貨是比大跌當日沽出為好。雖然讀者們可以反駁筆者是「馬後炮」,但投資經驗、歷史告知,大跌市時沽出股票往往不是一個好決定,更大打擊是沽出股票後就大幅回升,投資者面對雙重打擊,短時間內心情一定未能平伏,對股市心灰意冷,但當過了一年半載後,又會因應市況好轉而又再高位入市。
筆者一直提倡用投資組合形式做長期投資,以時間換取獲利空間,分散投資以減低市場風險;另外不投資面臨的風險其實並不低,隨著時間加上通脹,本金的實際購買力會不知不覺消失。做投資一定會面對風險,正正因為有風險所以先有額外的回報出現,我們做投資時過程是要判斷、衡量、管理、監察風險,並不是要完全規避風險,更加不是要想「Time the Market」,捕捉最低位入市。特別是因政策而出現的波動,除非閣下是政策制定者,否則不可能完美「預測」局勢或事態發展,誰又想到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會來個急轉彎,突然宣布暫緩90日。
其實現時香港的投資市場產品已經非常豐富,一個股票帳戶基本上都已經可以通過ETF來投資不同產品及市場,無論是港股、美股、中國A股、日本股市、石油、黃金、企業債、國債、甚至虛擬資產,絕對可以做到一個分散的投資組合,投資者務必好好善用。
權益申報: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並無持有上述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