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欣:逆週期生存術 中國企業應收帳款攻防戰

分享
2024年的財報季,某A股上市公司公告的百億元應收帳款猶如一枚深水炸彈 -這筆相當於其全年營收1.3倍的數字背後,55.77%來自地方政府拖欠款項。

這並非孤例,在房地產風險持續出清、地方財政承壓的經濟週期下,應收帳款管理已從財務技術問題升級為企業生存戰略。

當「帳在遠方」成為新常態
2024年中國企業壞帳呈顯著的區域與行業分化。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引擎區域不良貸款率維持1.5%警戒線下,但受房地產風險出清及普惠小微信貸壓力影響,廣東省不良貸款總量突破2,806億元,居2024年全國首位。相反,中西部省份上演「逆襲劇本」:甘肅通過債務重組將不良率壓縮0.38個百分點,河北建立「政銀企風險共擔池」成功化解債務逾300億元。

行業層面呈現「冰火兩重天」:光伏、新能源車供應鏈回款效率提升15%,但74家環保企業應收帳款周轉率僅2.76次,平均回收期超過130天,企業陷入「接單越多,失血越快」的死亡螺旋。

上述數據揭示了殘酷現實:企業的資金周轉能力,正比技術創新更能決定生死。

如何構建壞帳防火牆
首先,不同企業可對各自客戶皆採取風控評估體系。據內地財經網報導,有汽車零部件廠商導入「多維信用評分模型」,將行業景氣度、客戶現金流、法人徵信軌跡納入動態評估,實現紅燈客戶識別準確率91%。有建築工程公司甚至對地方政府的採購,採取了政府採購項目「財政支付能力評估」,當地方負債率突破某個百分比時即自動啟動預付款機制,寧願「少做少錯」。

合約設計也是企業防止壞帳的重要保障。例如工程機械公司設定的三階段付款條款:30%訂金到帳啟動生產、40%驗收款付清解鎖設備權限、30%尾款嵌入GPS遠程鎖機程序。而PPP(公私營合作)項目中,也可以捆綁「收益權質押條款」,如項目停擺時,企業或可以得到優先補償。

自動化催帳,逾期30天帳款系統將自動觸發「三聯單程序」 – 電子郵件附帶滯納金計算器、微信推送分期方案、智能外呼系統進行還款意願分級。

當然,如果客戶持續拖延支付,可以採取「支付命令」、要求追加擔保等「訴訟前方案」,始終訴諸法律往往曠日持久,只能是最後的手段之一。當然,如果拖欠款項的企業屬於優質企業,債權人也可以考慮債權轉股權,趁機打造更完整的產業平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