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汇》第60期封面故事 :新能源車保險響警號

分享

這一矛盾背後,既有新能源車結構性難題,也有保險公司經營模式之困。如何破解「車主喊貴、險企叫虧」的雙重困局?頭部險企已展開突圍嘗試,政策與技術的雙重變量或將成為破局關鍵。

結構性矛盾——維修貴、出險高、數據缺失

新能源車險的虧損根源,可歸結為「三座大山」——維修成本高、出險率高、數據積累不足。

新能源車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的維修成本遠超傳統燃油車。以電池為例,一旦受損往往需整體更換,而零部件供應鏈封閉且價格不透明。中國銀保信發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新能源車平均保費實際上比燃油車高出約21%,其中,純電車每年保費平均比燃油車多出1687元,大約相當於燃油車全年保費的1.8倍。此外,維修技術門檻高,多數需返廠處理,進一步推升成本。

據中國太保(02601.HK)披露,新能源車出險率比燃油車高出一倍。這一現象與車主結構和駕駛特性密切相關,35歲以下車主佔比超50%。对此車車科技(CCG.US)CEO張磊指出:「電動車的駕駛群體相對年輕,駕駛行為可能較為激進,急加速、急剎車等行為較為普遍,這增加了事故發生的概率」

同時,由於新能源車加速快、噪音低,事故風險隱憂更大。而部分車主隱瞞車輛性質,將營運車輛按照家庭車輛投保,導致保險價格與車輛使用性質錯配,這也是造成保險公司新能源車險業務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由於新能源車險起步僅兩年,保險公司缺乏歷史數據支撐精准定價。與此同時,車企掌握大量車輛運行數據卻未與險企充分共享,加劇了信息不對稱。比亞迪(01211.HK)旗下比亞迪財險2024年綜合成本率高達308.81%,開業首年虧損就達到1.7億,暴露出車企跨界保險時風險管理經驗的匱乏。

頭部公司探路降本,中小公司艱難前行

面對新能源車險的虧損壓力,上市險企分化明顯。頭部公司憑借規模優勢和技術投入逐步改善經營,中小險企則面臨更大挑戰。

作為市場份額領先的頭部險企,中國人保(01339.HK)財險與中國太保(02601.HK)產險已啓動多維改革。人保財險2024年新能源車險保費收入508.7億元,同比增長58.7%,但綜合成本率仍高於燃油車約7個百分點。

總裁於澤提出「2025年綜合成本率降至100%以內」的目標,信心來自兩大抓手:一是與電池廠商深度合作降低維修成本;二是擴大自主定價系數範圍,實現高風險車型保費上浮、低風險車型保費下降。

太保產險總經理陳輝坦言:「新能源車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發展方向。新能源車企的經營情況也較前幾年有了明顯的改變,在2024年,太保產險的綜合成本同比下降了4個百分點。」

太保產險通過「垂直化管理+集中化理賠」模式降本增效。主要得益於與車企實時互通出險數據、統一配件價格標準。總經理陳輝透露,太保已與多家車企建立實驗室,探索智能駕駛與車險聯動的新模式。

中國平安(02318.HK)產險雖未披露具體數據,但其年報強調「完善新能源專屬定價模型」和「風險減量服務」的投入。通過車聯網數據分析駕駛行為,平安試圖從「從車定價」轉向「從人定價」。眾安在線(06060.HK)則依託互聯網基因,2024年新能源車險保費同比增長196.1%,但高增速背後仍需解決虧損難題。

陽光保險(06963.HK)產險、亞太財險等中小公司承保量有限,經營數據更為嚴峻。泰康在線車險指出,中小險企需加快與主機廠合作,通過數據共享提升定價精准度。例如,陽光產險計劃將新能源車維修納入第三方專業網絡,以降低理賠成本。然而,缺乏規模效應和資金實力,中小公司短期內難改跟跑局面。

突圍路徑——政策破冰與技術變量
儘管挑戰重重,行業對新能源車險的長期前景保持樂觀。政策支持與技術創新被視為扭轉頹局的關鍵力量。

2024年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四部門發佈《關於深化改革加強監管促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擴大自主定價系數範圍、建立高賠付風險分擔平台。目前,「車險好投保」平台已接入32家險企,強制險企不得拒保,初步緩解「投保難」問題。人保財險副總裁於澤表示,若自主定價系數進一步放開,高風險車主保費將上漲,低風險車主則有望降價,從而平衡整體成本。

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可能將會重塑車險邏輯。人保財險與部分車企驗證發現,搭載L2級智能駕駛系統的車輛出險率下降約5%。於澤透露,公司正在開發L3級以上自動駕駛專屬車險,提前佈局責任劃分與風險定價。太保產險亦與車企共建實驗室,研究智駕數據與保費聯動模型。經濟學家余豐慧預測:「當保險公司能夠通過技術創新更精確地控制風險、降低賠付率時,新能源車險盈利拐點將可能出現」 。

降低維修成本需打破車企對零配件供應的壟斷。《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督促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公開維修技術信息」,推動三電系統配件市場化流通。目前,寧德時代等電池企業已嘗試向第三方維修商開放授權,電池維修成本有望下降20%-30%。此外,保險公司與車企的數據互聯正在加速,太保產險通過實時共享出險數據,將理賠週期縮短15%。

寫在最後:從「陣痛期」走向「紅利期」

新能源車險的扭虧之路注定漫長,但曙光已現。東吳證券預測,2025年新能源車險保費規模將達1865億元,佔車險總保費比例升至17.9%。隨著規模效應顯現、維修成本下降及智能駕駛普及,行業綜合成本率有望逐步回落。

瑞士再保險原總裁陳東輝判斷,新能源車險將經歷「高賠付—穩定—紅利」三個階段。當前仍處陣痛期,但頭部險企的探索已為行業指明方向:深化與車企合作、擁抱數據科技、動態優化定價。對於消費者而言,保費下降的期待並非虛妄之談——當險企盈利模型跑通,市場終將走向良性循環。

在這場突圍戰中,誰能率先跨越成本與技術的鴻溝,誰就能在千億市場中佔據先機。而政策的持續加碼與產業鏈的協同進化,將成為這場變革的核心推動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