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欣:美上市中概股監管持續加強

分享

曾幾何時,中國科技與教育公司紛紛在納斯達克或紐交所掛牌上市,享受全球資本的紅利。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的成功,掀起一波中企赴美上市潮。然而,隨著中美地緣政治惡化、財務審查差異、以及資料安全的顧慮交織,美國對中概股的信任正逐步瓦解。
自2020年以來,美國政府針對中國企業在美上市,陸續推出多項監管新政,徹底重塑中概股的發展軌跡。首先是2020年底推出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 Act),該法案要求在美上市公司須接受美國PCAOB的審計底稿檢查,若連續兩年未能合規,將面臨強制退市。2021年,滴滴出行(DIDIY)於2021年6月赴美IPO,融資超過44億美元,創下年度中概股募資紀錄。但上市後數日,中國監管部門對其啟動網絡安全審查,美國投資者質疑其信息披露不全,股價暴跌。不到半年,滴滴宣佈自紐交所退市。2022年8月,美國PCAOB與中國監管機構(中證監、財政部)達成歷史性協議,允許美方檢視中國企業審計底稿。此舉暫緩了多數中概股的退市危機。例如阿里巴巴(BABA.US; 09988)曾一度被列入PCAOB的「預退市名單」,後於2022年底通過審計底稿抽查,暫時保住其美股上市地位。不過,公司仍持續推進香港雙重上市作為備案。

2021年8月,美國證監會(SEC)又要求中國公司必須披露VIE架構及投資人權益限制、披露中國政府的干預風險以及詳列數據跨境流通限制。及後,貝殼找房(BEKE)就被SEC質疑其財務透明度與境內法律風險,使得股價波動劇烈,2022年,公司就啟動赴港雙重上市程序,以應對潛在的美國退市風險。

美國加強監管後,中概股整體市值遭遇重創。根據Goldman Sachs統計,自2021年中以來,中概股指數下跌超過50%,眾多大型基金被迫減倉或撤出,風險溢價顯著上升。

香港成替代戰略中心
面對或多或少的「政治性監管」,不少企業選擇「雙重上市」(Dual Primary Listing)或「回港二次上市」,分散美國市場風險,其中京東(JD.US; 09618)、百度(BIDU.US; 09888)等早已在港完成第二上市,保障其資本流通與股東權益。

中概股的未來,不再只是企業財報與成長故事的比拼,而是一場關於制度信任、國際透明度、數據主權與政治博弈的長期賽局。在全球資本轉向「安全、合規、可預期」的大趨勢下,中概股若欲重獲市場青睞,唯有正視這場制度洗禮,尋求中美之間新的信任平衡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