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風:關稅起因各不同 結果總相似

分享

歷史上的關稅戰往往源於國內經濟壓力、政治考量或對外貿易政策的不滿。這些關稅措施雖旨在保護本國產業,卻常引發報復性行動,對全球經濟造成深遠影響。

1930年美國《斯穆特-霍利關稅法》:保護主義的代價
1929年經濟大蕭條爆發後,美國為保護本國農業與工業,於1930年通過《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對超過20,000項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平均稅率提升至約40%。儘管超過1,000位經濟學家聯名反對,時任總統胡佛仍簽署成法。

此舉引發多國報復性關稅措施,導致美國出口大幅下滑,全球貿易量在1930至1934年間減少約66%。該法被廣泛認為加劇了大蕭條的嚴重性,並成為後世對保護主義政策的警示。

2002年美國鋼鐵關稅:短暫的保護 長遠的爭議
2002年,布希政府為保護美國鋼鐵產業,對進口鋼鐵加徵最高達30%的關稅。此舉引發歐盟、日本、中國等多國的不滿,並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申訴。2003年,WTO裁定美國違反貿易規定,授權對美國實施超過20億美元的報復性關稅。最終,美國於同年撤銷該關稅措施。

2018年起的美中貿易戰:全球供應鏈的震盪
2018年,美國以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為由,對價值數千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中國隨即反制。截至2025年,雙方關稅稅率已超過100%,形成實質上的貿易禁運。美國對中國出口預計將迅速下降,而中國對美出口可能在18個月內減少75%。此舉對兩國經濟均造成壓力,並對全球供應鏈產生深遠影響。

從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到當前的美中貿易戰,關稅戰的歷史顯示,雖然關稅措施可能短期內保護本國產業,但長期來看,往往導致貿易夥伴的報復、全球貿易萎縮,甚至引發經濟衰退。在全球經濟高度互聯的今日,政策制定者需慎重考量關稅政策的長遠影響,尋求多邊合作與協商,以維護全球經濟的穩定與繁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