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之夏 dot-com與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有多好多偉大,時間會提供答案
分享

炎夏三十度的高溫熱得令人頭昏腦脹,外出工作時汗流浹背,滋味不好受。商場成為臨時的避暑山莊,男女老幼在此稍作歇息,誠美事也。卻聽到有人高談Blockchain(區塊鏈技術)如何神通廣大,左一句ICO;右一句Crytrocurrency ,中間還夾雜些loT…。講者口沫橫飛,聽者如獲至寶,恍惚財運將至,世紀賺錢機會就在眼前。情境似曾相識(Déjà vu),時光倒流到1999年,互聯網泡沫爆破前的一個夏天。

在互聯網泡沫年代,即1995年至2001年那6年期間,企業無不以dot-com為名,這六個英文字母代表品牌、科技、盈利快速增長。如果你賣的是花生,品版稱為賣花生dot-com,即代表你是年輕才俊,有能力以互聯網操作一盤生意,並且很有機會成為首批以新經濟模式賺到錢的人。至於甚麼是互聯網呢? 其實當年很多人也說不清楚。

投資者 防重蹈覆辙

dot-com這個名詞威力有多大? 大概有件事可助你鈎起一個美麗回憶。2000年2月,長和系屬下成立了一家叫tom.com的公司(當時上市編號為8001),挾李超人的威名,公司以1.78元招股。投資者趨之若鶩,萬人空巷排隊領取認購表格,結果超額認購699倍。上市首日,股價大升3.35倍,為當年股場締造了一個紀錄。

筆者當年也是排隊一員,看其招股書時感到一頭霧水,別說tom.com當時還未有實質業務,更遑論賺錢,投資者對Cyber、Streaming、Browse 等名詞無知也不打緊,有幾萬人同一條船,支時這個叫「新經濟」的東西,何懼之? 結果,dot-com這個熱潮到了2001年,泡沫全速煙消雲散。

舊瓶新酒 意欲何為

「新經濟」並非新名詞,只是每相隔一段時間便重出江湖的舊東西。新經濟在1995叫互聯網;2018年叫區塊鏈。互聯網科技影響了我們近20年的生活,居功至偉。區塊鏈技術何嚐不令人翘首以待? 只是市場借「新經濟」之名有太多泡沫,投資者總不能每相隔一段時間重蹈覆辙吧?

廣告時間: 香港證監會的附屬機構─投資者教育中心,其教育網站「錢家有道」做得佷好,對新經濟的概念和新名詞,有深入淺出的解釋,一看即明白,童叟無欺。投資者教育中心與吹水金融大盜比較,高下立見,幸勿錯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