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之間:香港新素描》展覽
一新美術館主辦之《一線之間:香港新素描》展覽呈獻14位香港藝術家的多元風格作品。他們將素描糅合其他技巧,凸顯個人特色及藝術思維,展現香港素描一番新景象。
墨寶齊現 香港藝術
包括廖井梅、徐淵、朱達誠、沈平、侯紹政、何少中、林鳴崗、曾大毛、謝政、卓曉光、潘躍輝、姚柱東、胡浚諺及呂華14位香港畫家(見C1),向觀眾展出作品五十六件,兼見寫實與寫意,風格迥異,各有趣味。
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表示,素描原是線條的藝術。發展至今,這藝術已在一線之間。一方仍以線條為骨幹,另一方則糅合其他藝術,線條反顯得不重要了。香港畫家的素描出現水彩、水墨、油畫、版畫以至雕塑等多元技巧(見C2),成為創新的技術集錦,媲美西方。這無疑是香港人的另一項藝術成就。
在美術館的走廊空間,同期舉行《梁煦華:遠望香港》攝影展覽。分兩期展出,每期選展三十幅照片;它們是已故旅行家梁煦華在七八十年代於新界和離島拍攝的。觀衆可在另一角度欣賞到數十年前的香港風光。
匠心獨俱 意蘊悠長
明畫廊舉行《天地成漣、溜鏡圖波——鍾大富岩彩繪畫展》,展出21幅岩彩作品,包括岩彩紙本及岩彩絲網。
岩彩畫在中國有悠長的歷史,可見於新石器彩陶、漢墓壁畫、魏晋時期的龜茲壁畫等。「岩」是指天然岩石微粒,岩石顆粒大小不一,有不同的光度、粗幼、質感,能積累出斑駁厚重的視覺張力。「彩」是指天然礦物色,據說現存有200多種色彩,有的因為礦物稀少原因而正逐漸消失中。正因為岩彩具有物質的天然本色,岩彩礦物會與不同環境互相呼應,有人稱「岩彩畫」為「會呼吸的藝術品」。
鍾大富於1981年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藝術系文學學士, 隨後於1990年在日本東京國立藝術大學完成版畫科藝術碩士課程。鍾大富對岩彩的迷戀,始於留日時期。其後一直鑽研嘗試,並結合版畫專業,呈現是次展覽中的岩彩紙本及岩彩絲網兩大類別。
是次展覽的作品,創作於2012至2018年。誠如展覽名稱《天地成漣、溜鏡圖波》所指,21幅的岩彩繪畫,以漣漪作為貫穿,反映着不同的內容。鍾大富愛水,認為上善若水,對水的描繪,反映藝術家對繪畫藝術的執著。
岩彩是一種古遠的礦物顏料,堅硬不能相溶的物料。鍾大富卻要對岩彩作出挑戰,以岩彩表現變化萬千和輕柔連綿的水,尤其是水和各種事物互相碰撞時產生的印記,例如漣漪倒映在水面上的色彩、景致和氛圍。而其利用岩彩去描繪因倒映在水面上而倒轉的影像,除了觀賞者另一視覺驚喜外,更能刺激觀賞者的幻想空間。岩彩畫擅於塑造不同的情境,從不同的氛圍中,反映豐富的情感,或肅穆莊嚴、或輕快歡欣、或高貴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