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道財經》由王冠一教授創辦,本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理念,追蹤重要市場資訊,並致力剖析環球財金大局,務求見微知著,捕捉市場先機。
擴大基建 錢從何來
面對內憂外患,中國經濟政策轉向無可避免。不過,在經濟放緩、減稅政策等情況下,財政收入料會下降,開支亦要削減。中國在打貿易戰時又要依賴增加基建刺激內需,如何進行開源融資,將成為主要難題。
市場預期中國明年經濟增速下行,而政府推出的減稅措施其實未能立竿見影,對政府的財政收入造成雙重下跌壓力。根據券商的預測,把經濟放緩及減稅的因素計算在內後,明年內地政府收入約18.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財政開支大約21.5萬億元,如此收支,又如何支撐擴大基建發展?
內地基建融資難成補缺難題
去年政府預算內,資金來源主要是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收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城投債、非標、PPP、專項建設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當中,政府性基金主要收入來源是國有土地賣地數入,近年佔比維持在八成以來,去年更高達85%。隨著內地房地產遇寒風,金九銀十不再,房企未來投資速度相信會持續放緩,意味此項收入將難以支持基建開支上升。如是者,內地研究指出,預料政府預算的資金缺口高達10萬億元。
要填補缺口,地方專項債、PPP及非標等非預算內的資金重要性愈來愈高。受政府一直寄予厚望的PPP,近期投資額及入庫數目有所下降。內地為整頓地方債問題,提出「終身問責,倒查追責」等政策,地方政府通過城投公司舉債更為謹慎,除非銀保監放鬆對非標定義,否則內地基建融資仍然是相當困難。
考慮到融資較難,中央近月開始陸續上馬的基建刺激計劃,最終見效時間及力度,其實存在相當巨大的不確定性。假設今年第四季是政府投資急增的時間,對經濟的成效,或許要待明年下半年才開始在經濟數據上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