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明德—《投資先機》社長
2019香港幣圈 生死存亡
「一年之計在於春」是中國一句老話,它代表了生機;代表了希望。但對於在幣圈或鏈圈打拼的香港團隊,2019年將是更具挑戰的一年。
不少在2018年的ICO(首次代幣發行)項目,未能成功上市或破發頻頻,使投資者失去信心,加上近期比特幣的價格下跌,導致數字資產大幅貶值,市場雪上加霜。
隨着美國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一般ICO項目,定性為STO (Securities Token Offering),日本金融廳發出更多加密貨幣市場監管指引,歐洲地區多國(瑞士、直布羅陀、愛沙尼亞等)加大開放,加密貨幣市場的入門規則使市場看似百花齊放,處處商機。
香港亦不落後,2018年中推出了一些應對方針。香港證監會的中介牌照科(SFC Intermediates Division)於2018年11月1日,首次發出以對投資者保護為目的監管指引及條例。其中 (1) 對加密貨幣基金管理的牌照要求 (2) 對銷售加密貨幣基金的牌照資質需求 (3) 對經營加密貨幣交易所的潛在監管需求。
監管不足 前車之鑑
在證監會的通函中,可以感覺到「不好管也得管」的取態。筆者認為對待一種正在野蠻生長的產品,有需要作立例監管。首先從銷售渠道下手,可減低散戶投資者的參與,從而作出保護。其次是對提供服務的中介單位(交易所平台)提高合適的管理要求,這實為明智之舉。上述指引公布後,香港市場十分震撼,但真的是這麽簡單嗎?
多年前香港商品交易所制定ATS(自動交易服務)牌照,希望套用中國民營交易所手法,通過招收會員單位快速佔領市場。但事與願違,因為其業務產品只能通過持有期貨經紀牌照 (SFC Type 2 License) 的公司才可做市場營銷,因此舉步為難,最後只落得一個結果。
如時情況亦一樣,過去一些在香港提供對盤撮合交易的數字貨幣公司,筆者認為或已違反了提供自動交易系統條例, 因此如有客戶因比特幣大跌後作出投訴或訴訟,不知道監管機構會否有行動?
#沙盒模式 業界曙光
現時香港證監會以沙盒模式,讓有興趣營運人士或企業自願參與,並按照指引進入監察範圍內,可邊學、邊搜證、邊立例,此乃一舉多得。假設有營運公司自願進入沙盒監管,筆者認為他們將面對以下情況:
第一關: 具備一切營運條件。其中包括KYC(Know Your Customer)要求,而公司只能營運與數字/加密貨幣之相關業務。
第二關: 需申請ATS牌照才能提供撮合交易系統,同時附合監管需求。
第三關: 具備區塊鏈金融團隊,能配合新科技金融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