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任曉平—光大新鴻基 外匯策略師
中蘇關係和中美關係的對比
1950年,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開始對中國提供大量技術援助,如援建武漢長江大橋等多項建築計劃,以及著名的156項重點工程,輸出各種技術與人才,「莫斯科-北京軸心」因此形成。毛澤東還於1952年讚揚這個軸心是「持久的、牢不可破的、戰無不勝的」。但到1958年赫魯曉夫上台後,中國認為蘇聯是修正主義、分裂主義,蘇聯認為中國是教條主義、左傾機會主義,雙方的觀點有所分別。中美現在在貿易問題上也有分別,美國認為中國國家資本主義是不公平的,中國方面就覺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經驗,可以複製。當然更重要的問題是影響美國的地位。
中蘇矛盾升級後,蘇聯決定撤走全部在華專家,帶走了全部圖紙、計劃和資料,並停止供應中國建設急需的重要設備,大量減少成套設備和各種設備中關鍵部件的供應,使中國250多個企業和事業單位的建設處於停頓、半停頓狀態。又和現在中美關係中,美國停止芯片供應有所相似,中國的高科技企業也就失到嚴重影響。1961年蘇聯撤走專家後,中國經濟發生收縮。現時預期中國經濟在美國強力施壓後,中國經濟也有風險。1958年中國GDP達18.4%,到1961年中國GDP為-26.6%。人民幣價格自然也帶來風險。由於人民幣當時尚未有國際兌換,所以人民幣並沒有數據來支持印證和對比,但如果中國經濟受影響,正如現在經濟學家預期中國GDP將減少1至2%,在經濟減速下人民幣有機會上破7。
從中美雙方領導人現時的態度,預期在G20會議達成貿易協議的機會不大,中國似乎有打長期戰的考慮。如果是這樣,中國的外貿在美國將所有出口加上關稅及停止芯片供應下,將進入冷凍期。內需市場須看房地產市場。當然美國也不好過,中國的需求減少了企業盈利也一樣進入冷凍期。希望兩位大哥高抬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