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華:iBond究竟值幾錢?

分享

股壇.煉金術

楊德華(Edward)現為股市評論員。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系投資科學理學士,持有特許財務分析師(CFA)資格,擁有超過十年投資交易經驗,曾任職銀行及中資金融機構交易員,熟悉香港證券市場交易,專注於證券研究分析,活躍於新股市場,對環球大市分析甚有心得,擅長以基本面及數據處理發掘投資價值!現時亦於「華富財經網」、「王冠一財經頻道」等不同平台分享買賣策略及大市分析。
FB:Edward, CFA – 實戰盤房
==========================
標題: iBond究竟值幾錢?

iBond又再捲土重來,今次發行的債券最低每年息率更加碼至2%。一眾新聞媒體的報導都說今次是政府「另類派錢」、「補貼市民」、「一定要認購」,而訪問財經界人士亦異口同聲表示建議認購,但報導絕少提及為何是「派錢」?究竟為何認購就可以「賺錢」?又會否好像其他新股一樣「爆升」?

其實債券和股票是兩種不同投資產品,投資者一定要弄得清楚明白,不要太一廂情願,亦都要理解「賺錢」原理。為何會「穩賺不賠」?政府保證就「掂硬」?少年未必太年輕了,債券最大風險就是違約,違約出現就可以有心理準備「TOTAL LOSS」。阿根廷政府都曾經出現違約,所以政府並不一定是「信心保證」,有些國家的債券評級比企業還低,違約風險更高。不過iBond是香港政府發行,香港政府財政實力雄厚,違約風險接近「零」。所以「穩賺不賠」是來自於其風險,既然還款不成問題,自然不會出現虧本情況。

至於為何會說「補貼市民」?又要回到「風險」問題,「低風險、高回報」產品可謂違反投資市場定律,出現如此情況,必定有「人」蝕本。全球認可的無風險產品– 10年期美國國庫債券現時只得大約0.70%孳息率,而早前更跌至歷史低位0.32%;至於執筆時2年期美國國債孳息率只有0.145%,而3年期的香港iBond最少都有2%息率。老實說在筆者心目中,香港政府財政實力遠比美國政府高,違約風險可謂微乎其微,但保證回報最少有2%,此回報已比同類投資產品高出不少,所以才會有政府補貼之說。當然,投資者可以話買股票賺得更多,但比較就是要「Apple to Apple」,債券不等於股票,風險及回報有天壤之別。

至於投資者最關心回報問題,抽iBond可以賺幾多錢。其實債券有其價格計算模型,「Discount Cash Flow Model」可計算出債券合理值,公式就不在此詳細列出,有興趣投資者可網上找找。假設投資者要求年回報只是0.5%,2%票面息率,通過公式計算得出合理值應為104.6元附近,如果要求回報低於0.5%或派息多於2%,債券價格會更高。其實過去數年,香港通脹水平都高於2%,所以派息率應該更高。

至於認購策略,iBond並不是認購愈多就派發愈多,分配方式是「啤牌輪流派」,亦都不會有國際配售,只給予香港市民認購,每個人都有均等機會,所以最佳策略為「人海戰術」。根據之前數次經驗,平均有30至40萬人認購,即大約每人分2至3手iBond,所以如果多資本的投資者,保險起見現金認購5手,即5萬港元就差不多,「孖展」認購就不必了。

權益申報:筆者並無持有上述股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