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女心經:新加坡創板公司蔗渣價錢燒鵝脾味道

分享

要點:

-由於公司的原因以及市場的原因,不少在新加坡上市的企業,在十年間有的被除牌,有的私有化,上市的公司總數原來已經只剩下635家,比10年前減少近300家,而比兩年前也已減少30多家
-市場缺流動性上市公司數目日減
-索性私有化重新包裝上市

新加坡創板公司蔗渣價錢燒鵝脾味道

上月,筆者從香港飛往希臘參加一項公務會議,回程時途經新加坡,有幸在新加坡朋友的安排下,和幾家新加坡上市公司「短聚」一番。

回想初次來到新加坡,已經是十數年前的光景,曾經何時,來自中國內地、被譽為「龍籌股」(相當於美股的中概股)的上市公司,一度在新加坡交易所爭相上市,成為當時的市場熱話。

時移世易,由於公司的原因以及市場的原因,不少在新加坡上市的企業,在十年間有的被除牌,有的私有化,而在上月筆者訪新時一查,始發現在新加坡上市的公司總數原來已經只剩下635家,比10年前減少近300家,而比兩年前也已減少30多家。

市場缺流動性上市公司數目日減

新加坡上市公司數目「與日俱跌」,部分是企業自身素質問題,但更大的原因是新加坡市場的流動性缺失。當最近香港大眾正在大肆抨擊香港股市流動性不足、香港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之際,新加坡至少在股票市場活躍度上早已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考古場地。

不過,如果認真對待、客觀分析新加坡交易所掛牌的上市公司,不難發覺現存的「星股」,絕大部分可說是質素極為優良的好企業。先不論大華銀行(U11.SI)星展銀行(D05.SI)、吉寶企業(基建股,BN4.SI)、海外華人銀行(O39.SI)、新加坡電信(Z74.SI)等頭部股份,即使在類似香港創業板的凱利板(Catalyst),也有不少優質企業,情況也似香港創業板,縱使企業不差,但對散戶而言則欠缺吸引力。

雖然如此,新加坡的凱利板公司其實也有機構對之青睞有加。主要原因,其實也正正是具有一定實力的凱利板上市公司,經歷多年的低迷市況,其估值已經到了「極度吸引」的地步,而不少私募基金,在過去幾年已不斷佈署下注,包括協助上市公司進行「市值管理」、利用上市公司的上市地位及現金水平去進行併購壯大。

索性私有化重新包裝上市

也有的私募索性要求上市公司合作將公司以溢價私有化,因為即使以50%至100%溢價私有化,公司仍然非常便宜,而事實上將市場流通25%至35%左右的股份私有化,所花費成本有限,但私有化後一旦重新進行併購壯大再包裝到美股甚至港股上市,其投資回報甚至可以達到十倍計。

而筆者在新加坡數日,則至少碰上了3家這樣的凱利板公司,而這些公司也正好在新冠疫情後重新整裝上路,目前正在做不同的融資計劃,單從公司的可持續性、股東背景、手頭訂單等情況,其質素堪比一些數十億市值的主板上市公司,說得俗一點,簡直就是「蔗渣價錢、燒鵝脾的味道」,當然,一切的大前提,是新加坡的監管環境極嚴,這些上市公司的帳目只會比香港審計報告的更靠譜。

#新加坡交易所 #創業板 #凱利板 #財女心經 # #炒股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