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滙》第005期封面故事:蘋果棄車保「智」 原因大拆解!!!

分享

蘋果棄車保「智」
原因大拆解!!!

二月底,據多家外媒報導,智能手機「製造商」蘋果公司(「蘋果」;美股:APPL)正式決定,將放棄研究歷時10年、投入至少 10 億美元的 Apple Car 電動車計畫。
據稱,蘋果公司在內部披露了這一決定,該項目近2000名員工對於決定感到十分意外,部分蘋果汽車硬體的員工將被裁撤,而部分員工將轉移到蘋果的人工智慧(AI)部門。蘋果有關電動汽車的研發項目可追溯到2014年,當時的蘋果組織了5000名員工專門從事造車項目,又豪言要打造一款L5級別的全自動駕駛汽車,最終還是按下了中止鍵。
蘋果決定放棄電動車的消息,猶如在造車界引爆超級炸彈。電動車公司特斯拉(美股:TSLA)行政總裁馬斯克也第一時間在「X」帳戶轉發了這一消息,並配上了「抽煙」、「敬禮」EMOJI。
有「雷布斯」之稱的小米集團(港股:01810)創辦人兼董事長雷軍,2月28日,雷軍在微博上轉發了新浪財經的相關報導,並稱「看到這個新聞,非常震驚!」又強調小米的戰略是「人車家全生態」,會「認認真真為米粉造一輛好車」。
難套用iPhone代工模式
對於蘋果放棄造車的原因,市場上有不同的分析。內地科技專欄作者郭靜分析其原因包括蘋果更傾向於使用成熟的技術、電動汽車的代工比iPhone等數碼設備更複雜等等。從以往的媒體報導看來,蘋果 Apple Car原來的設想,就是想沿著iPhone生產模式,自己專心在車體設計、軟體開發、電池設計、行車體驗或其他環節,但生產就直接交給OEM。
蘋果原本最理想中的Apple Car會大量使用鈦合金,同時具備L5全自動駕駛水準,配備一個大型 iPad 風格的觸控顯示器,運行類似 iOS 的介面。不過由於汽車供應鏈相比智能手機更為複雜,要像iPhone般單靠富士康、立訊、立訊精密等代工廠而不自行設廠未必完全可行,亦無法達到Apple Car的設計初衷。
而其他蘋果需要考慮的因素,還有Apple Car可以如何與現有產品的協同、以及更重要的電動造車的盈利問題。
成敗取捨選擇C. A. I.
理想汽車(美股:LI;港股:02015)CEO李想對於蘋果放棄造車,認為蘋果選擇聚焦人工智慧是絕對正確的「壯士斷臂」式的戰略選擇。李想認為其真正的戰略考慮是「人工智慧將成為所有設備、服務、應用、交易的最頂層入口,是蘋果的必爭之戰,蘋果做成了 to C的人工智慧,其市值有可能達到10萬億美元。」但做電動車輛,最使大獲成功也只會增加2萬億美元的市值,如果兩者二選一,放棄造電動車似乎變得順理成章。截至上週五,蘋果股價報170.73美元,總市值約2.6萬億美元。
不過,於蘋果放棄造車的同時,老牌車廠奔馳幾乎在同一時間宣佈了放棄2030年全面電動化計畫。2月22日,奔馳宣佈將繼續生產並改進新的燃油車型。奔馳在2021年提出全面電動化目標時,計畫是在2025年使其電動車的銷量占比達到50%。前後對比便能發現,奔馳的電動化目標不僅延期了5年,而且就連50%的含電量也被混合動力車型給稀釋了。該品牌計畫在到2027年推出一組全新的燃油車型陣容,使其內燃機汽車系列得以維持到2030年。
分析認為,奔馳將「全電化」計劃推遲,主要原因還是現有電動車的銷售跟不上預期。純電車目前只占奔馳銷量11%,加上混動車,這一比例也只有19%。距離50%的目標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
傳統車企紛推遲全電化乃利益使然
二是利潤考量。電動車不僅研發燒錢,利潤率還遠不如傳統的燃油車。奔馳去年汽車均價和總營收都有所提升,但利潤下滑,雖然2023年年息稅前利潤仍然有197億歐元,但仍然達不到投資人的預期,董事會持續受到來自投資人的壓力。用奔馳CEO奧拉•卡倫紐斯的原話:「在電動車和燃油車的生產之間,我們可以靈活調整。我們要對沖(電車和油車)風險。」
至於福特、奧迪等也先後推遲了原定的電動化戰略。其中福特汽車早在2023年7月份就宣佈將推遲電動汽車的生產目標,之前福特汽車所設立的目標是2024年電動汽車年產量超過60萬台,現在這一數據被大幅縮減至20萬台,只有原先30%的水準。2023年12月13日,奧迪新任CEO表示,未來將不會最大限度地提高電動汽車產量,而且會推廣燃油車、混合車型以及電動車型。
有陰謀者認為,蘋果新造車勢力、奔馳等老牌車廠不約而同取消或抑制電動車發展,其原因不單止限於各自的商業考慮。這種論調在內地尤其盛行,認為外企密集式延遲造電動車,最主要原因是已經「卷不過」中國的電動車廠商,因此希望透過發展新的造車路徑,例如氫能汽車,來重新對中國造成新的技術圍堵。當然,這種頗有市場、有效搶眼球的「自嗨式」邏輯,看一看爽一爽無妨,切勿過份認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