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造車新勢力在新能源汽車行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們以創新的技術和市場策略迅速崛起。不過,以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為代表新勢力車企的「三分局面」,隨著小米汽車今年3月正式推出,勢必「搞亂」三分局面,進入「四分五裂」的競爭亂局。
首先,數年以來的「歲月靜好」,對蔚來、小鵬、理想本已定下了清晰的市場定位。例如蔚來汽車,注重豪華品牌定位和服務體驗,打造了優秀的用戶社區文化,其產品覆蓋中大型SUV、中型SUV及轎車,平均售價較高,超過寶馬、奧迪等豪華品牌及特斯拉中國的平均售價。
小鵬汽車,則注重自動駕駛領域的研發,提供智慧化配置和行駛品質,主打年輕化及中高端市場。小鵬汽車的價格覆蓋在15-41萬元人民幣之間,其發展逐漸趨向於對各個價位進行全面覆蓋,並且在2021年取得造車新勢力銷量頭名。
不過,隨著近年理想汽車,定位於增程式車型(EREV),結合電動車和燃油車的優勢,注重家用車市場,以大空間、里程無憂為賣點,在近期的市場銷售上已然後來居上。
蔚小理銷量跑出
當然,除了「蔚小理」以外,中國的造車新勢力還包括大批「勇者無懼」的新品牌,例如360創辦人周鴻禕也參與投資的哪吒汽車,其立志做「智能純電汽車的普及者」,強調高性價比,產品定價多在10萬元以下,與特斯拉和傳統車企的定價相比存在更直接的競爭。此外,零跑汽車和威馬汽車同樣強調高性價比,產品定價多在10萬元以下,面向更廣泛的消費者群體。
從近年的銷量來竹看,「蔚小理」的確脫穎而出。根據三家企業上市母公司的公開數據,截止今年上半年,「蔚小理」的新能源汽車出貨量分別達到了87426、62569及188981。其中理想汽車於2024年上半年的銷售總數更已超過了同期蔚來及小鵬汽車所公佈的銷量總數(表一)。
綜合近期各媒體的分析,理想汽車在今年上半年的銷量之所以能夠超出蔚來汽車及小鵬汽車,主要原因可以在產品、服務、行銷、市場策略等方面分析。
首先在產品定位和市場需求方面,理想汽車主打家用SUV市場,產品定位在30萬元至50萬元之間,主要面向中高端消費者。其產品線包括理想L7、理想L8和理想L9三款車型,覆蓋不同的細分市場和用戶需求。特別是理想L7,憑藉其大五座SUV的市場定位,滿足了家庭用戶的需求,因而成為銷量最高的車型。
理想汽車以一擋二
有助理想汽車成為「銷冠」的另一個因素,是理想汽車採用了增程式混合動力技術,解決了純電動車的充電難題,同時擁有強大的智慧化系統,包括理想SS智慧空間、理想AD智慧駕駛等,為用戶提供了豐富的智慧交互和駕駛協助工具。
由於面對高端市場,理想汽車在服務網路投入資源亦相對較大,截至2023年6月30日,理想汽車共擁有337家零售中心,覆蓋128個城市,並在222個城市運營323家售後維修中心和授權鈑噴中心。
造車新舊勢力持續「互卷」,部分「邊緣」造車新勢力已經出現了包括銷量、質量及資金等多方面問題。例如有內地媒體就爆出威馬汽車在建廠、構建經銷體系與產品研發等環節中產生大量內耗,面臨著資金鏈緊張的問題,導致工資打折、社保公積金欠繳,供應商因欠款停止供貨,工廠停工,甚至有供應商因為追討貨款而與威馬對簿公堂。
2023年,威馬汽車因經營困境,向法院申請預重整,希望通過引入戰略投資人和進行財務重整來挽救公司。法院已經受理了威馬的破產重整申請,並給予威馬6個月的時間來提交重整計畫草案,否則將面臨破產清算的風險。
小米出手攪局添變數
不過,在自由市場競爭之下,「蔚小理」同樣面對新加入者的威脅。今年三月份,小米汽車正式推出,令造車新勢力的市場產生了更大的變數,對於「蔚小理」的衝擊不可小覷。
首先是競爭加劇。小米SU7的上市引發了一系列車企的降價策略,包括問界、極氪、小鵬和蔚來等,它們通過直接降價、限時減免或推出高額油車置換補貼等方式應對市場競爭。價格戰影響所及,無論對經銷商和二手車市場皆產生影響,從而衝擊行業產業鏈。
小米汽車首款量產車型SU7自2024年3月上市以來,銷量迅速增長。24小時內大定突破了88898輛,顯示出極高的市場接受度和消費者興趣 。4月交付量為7058輛,5月達到8630輛,6月更是突破了1萬輛大關 。小米汽車已經上調了2024年的交付目標至10萬輛,並全力衝刺12萬輛。同時,小米還在規劃未來車型,包括預計在2025年推出的第二款新車和2026年的第三款車,以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
有分析認為,小米汽車推出,最受影響者應是性價比路線相近的小鵬汽車,因為小鵬汽車同樣以年輕化和科技化為賣點。而蔚來汽車的高端定位和優質服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抵禦小米汽車的影響 。小米汽車推出同樣將會分散「蔚小理」的潛在客戶群體,迫使它們在產品佈局、推出節奏以及技術研發上進行更多的投入和創新 。
事實上,小米在手機和消費電子領域積累的品牌影響力和行銷能力,已經在汽車市場發揮重要作用,對“蔚小理”造成極大挑戰。小米汽車的入局,將會逼使「蔚小理」在智慧駕駛等技術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隨著近期智慧駕駛成為影響消費者購車決策的重要因素,各車企需要在電池、電機、電控等技術領域實現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