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前CEO施密特(Eric Schmidt)不久前在史丹佛做了一次直播分享。當時他不知道是直播,所以有很多大膽分享。其中有40多分鐘施密特與學生Q&A的環節上載到了Youtube及不同社交媒體,並上了新聞。最後施密特在電子郵件採訪中對「錯誤言論」表示道歉。
總結施密特分享的重點內容,你會發現內卷的時代是不分地域及階層的,摘要如下:
– 現在的Google為甚麼在AI領域被OpenAI壓著打?因為Google覺得讓員工儘早回家和平衡工作比贏得競爭更重要。如果你的員工每個星期只來公司上一天班,你怎麼可能比得過OpenAI或Anthropic?
– 以馬斯克及台積電為例,這些公司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能夠卷員工,你必須要把員工逼得夠緊才能獲勝,台積電會讓物理學博士第一年下工廠工作,你們能想像美國的博士生要去流水線嗎?
– 自己犯過很多錯誤,例如曾經覺得英偉達的CUDA是很蠢的程式語言,但現在CUDA是英偉達最重要的護城河,所有的大模型都要在CUDA上運行,而只有英偉達的GPU支持CUDA,這是其他晶片撼動不了的組合。
– 微軟跟OpenAI合作時自己也覺得難以置信,微軟怎麼能把最重要的AI業務外包給那種小公司啊,結果證明自己再次出錯。再看蘋果在AI上的緩慢反應,大公司真的都官僚化了,奮鬥創新的強者都在創業。
– TikTok給美國人上了一課。在座各位年輕人以後如果創業,能偷音樂甚麼的就趕緊去做。如果你做成了,就有錢僱傭最頂尖的律師幫你擦屁股善後,如果你沒做成,那就沒人會起訴你。
– OpenAI的星際之門在宣傳時說需要1,000億美金,實際上可能不止3,000億,能源缺口太大了,給白宮提過建議,美國以後跟加拿大打好關係,水電資源豐富,勞動力便宜,而且夠近,或者跟阿拉伯國家修補關係,讓他們做主權投資。
– 歐洲已經沒希望了,布魯塞爾(歐盟總部所在地)一直在摧毀科技創新的機會。可能法國還有點希望,德國不行,其他歐洲國家就更不用提了,印度是美國盟友裡最重要的搖擺州,以及美國已經失去了中國。
– 開源很好,Google歷史上的大部分基礎設施也都受益於開源,但是說實話,AI行業的成本太高了,開源負擔不起,自己投資的法國大模型Mistral將會轉為閉源路線了,不是所有公司都願意且有能力像Meta一樣肯持續無償燒錢的。
– AI會讓富者愈富、窮人恆窮,國家也是,這是一場強國之間的遊戲,沒有技術資源的國家需要拿到加入強國供應鏈的門票,否則也將錯過盛宴。
– AI晶片屬於高階製造業,產值很高,但不太可能拉動就業,去過晶片製造廠的人就知道,裡面全是機械化生產,不需要人。人又笨又髒,所以不要期待製造業復興,蘋果把MacBook的產線遷回德州不是因為德州工資低,因為根本不用再大規模僱傭人了。
– 歷史上,電力在引進工廠之後並不比蒸汽機創造了更多的生產力,是過了大概30年左右,分散式電源改造了車間佈局,推動組裝系統的出現,才開始了生產力的飛躍。現在的AI和當初的電力一樣,有價值,但還需要組織創新,才能真正拿到巨大的回報,目前大家都還只是在摘取「低垂的果實」。
施密特的觀念,筆者非常認同。可以看作對未來五到十年的一個較為準確的預測。投資也好、創業也好,也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