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股方面呈現上落格局,恒指在17,000點附近徘徊。美股方面則強勢很多,標普500指數和道指均接近創新高。如果要提到美股近日最厲害的股票,就不得不提生物科技公司Summit(SMMT),上周連續五天上漲,股價在僅一周內由約12元升至最高33.6元。很多時候,大家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些美股暴漲,但原來這次港股中也有相關的股票。
Summit正是康方生物(09926)的合作夥伴。筆者曾在2022年亦提過康方生物。當年年底,它與Summit達成合作協議,以5億美元的首付款將依達方在美國、加拿大、歐洲和日本的開發和商業化權利授予Summit,算上開發、註冊和商業化里程碑款項,交易總金額最高可達50億美元。而近日,這款PD-1/VEGF雙抗新藥依達方在一項三期頭對頭臨床試驗中,以顯著優勢打敗了全球銷售第一的「藥王」——默沙東(MRK)的明星產品帕博利珠單抗(Keytruda)。
這次的成果具有重大意義,不僅對康方生物如此,也對所有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產生深遠影響。作為一款完全「出生於」中國的雙抗藥物,竟然在效果上打敗了世界第一藥王,無疑會使海外藥企和機構投資者更加重視中國原創創新藥物。
以同樣是PD-1/VEGF雙抗這個賽道為例,宜明昂科(01541)就與Instil Bio(TIL)達成了超過20億美元的合作協議,其中合作的核心管線包括PD-L1/VEGF雙抗IMM2510。截至目前,該項目合作已累計收到首付款及第二期付款共1,500萬美元。Instil Bio近期的暴漲也帶動了宜明昂科在上周四和五(9月12-13日)合共暴漲近50%。這些股份的暴漲證明了「借船出海(License Out)」的模式充滿機遇。
需要注意的是,提到康方生物和宜明昂科,以及它們的美股合作方,並非鼓勵大家高位追買,尤其是宜明昂科的IMM2510仍處於第二期,而康方生物已達到第三期的依達方,不能直接比較,目前仍只是炒作故事。
相反,大家應該開始更多地關注整個中國的生物科技板塊。第一個原因是上述提到的,另外,大環境也開始轉好。美國開始進入減息週期,很多長期無法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可以以較低成本借貸來維持日常運營。此外,生物科技領域的融資和併購活動也會再次活躍。這種情況下,不僅是美國的生物科技公司受益,全球的生物科技公司也是如此。因此,中國的生物科技公司,特別是那些有進行License Out的公司,值得關注。
同時,好消息還包括內地政策的配合。《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獲審議通過,將全面加強政策保障,統籌利用價格管理、醫保支付、商業保險、藥品配備使用、投融資等政策,優化審評審批和醫療機構考核機制,合力推動創新藥的突破發展。中國創新藥的需求有望觸底回升。
事實上,2024年上半年,多家創新藥生物科技公司基於商業發展、產品銷售增長以及運營效率提升,開始實現扭虧為盈。而頭部製藥公司逐步走出仿製藥集中採購的影響,大力推動創新產品國內放量,並加上出海授權的收益。國產創新藥上市數量有望創新高,未來兩年是創新藥產品集中兌現收入的階段,國產創新藥有望迎來新產業週期。可見,中國的創新藥投資環境變得愈來愈好。
舉例來說,剛從低位重上200天線,並形成肩頭底技術形態的諾誠健華(09969)不久前發佈了2024年上半年業績,營業收入實現4.20億元,同比增長11.17%;歸母淨利潤為-2.62億元,虧損同比收窄37.98%。這得益於核心產品奧佈替尼的銷售額增長30.02%至4.17億元,以及經營效率的提升。上半年,諾誠健華毛利率達85.7%,同比提高5.8個百分點。
公司預期奧佈替尼的強勁增長將在2024年下半年持續。最近,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同意啟動奧佈替尼治療原發進展型多發性硬化(PPMS)的III期臨床研究,同時建議啟動奧佈替尼治療繼發進展型多發性硬化(SPMS)的III期臨床研究,以解決多發性硬化(MS)患者尚未滿足的巨大醫療需求。奧佈替尼的海外MS適應症市場潛力備受市場看好。
除了奧佈替尼,諾誠健華的其他管線也具有一定潛力。例如,臨床療效顯著的坦昔妥單抗預計將於2025年上半年在國內上市;自免核心管線TYK2抑制劑ICP-332已獲美國FDA批准開展臨床並完成首例患者給藥,並將在今年下半年啟動針對特應性皮炎的三期臨床試驗;面向銀屑病治療的TYK2變構抑制劑ICP-488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的患者入組。可見,諾誠健華已經慢慢走出低谷。
總括而言,中國雙抗打敗全球「藥王」,震驚世界。配合減息、大環境向好和國家政策助攻,中國的創新藥生物科技公司再次得到市場關注。筆者自問不是生物科技技術的專家,只可從股價手影上再看看有沒有寶物沉歸底。如果各位朋友還有留意哪家生物科技公司,不妨一起交流一下。
免責聲明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本評論並非及不應被視為邀約、招攬、邀請、建議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投資決策之依據,亦不應被詮釋為專業意見。閱覽本文件的人士或在作出任何投資決策前,應完全了解其風險以及有關法律、賦稅及會計觀點及所帶來的後果,並根據個人的情況決定投資是否切合個人的財政狀況及投資目標,以及能否承受有關風險,必要時應尋求適當的專業意見。本人或其有聯繫者並未持有本評論所評論的上市法團的任何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