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特朗普大選勝出,成為美國新一任的總統。特朗普的相關交易暴升,如比特幣已經創下新高,特斯拉(TSLA)亦突破了300元大關。恒指方面則在周五(11月8日)受到人大通過10萬億元化債方案刺激而先升後回,雖然化債金額與早前預估相若,但方案細節缺乏驚喜,無直接刺激經濟或救市方案,亦未有再公佈其他財政政策。市場對此略有失望,因這顯示中央目前優先考慮的是降低風險,令可持續經濟成長,而非短期刺激。筆者認為這是合理的舉措,畢竟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世界格局有所改變,自然不會一口氣把所有底牌打出,而是留更多空間在未來應對。
說起來,這次特斯拉重上300美元以上,令電動車再次受關注。上周五(11月8日),中升控股(00881)傳聞將全面擁抱新能源,拿下50家華為智選車授權。受消息帶動,中升控股單日升近25.81%。可見跟電動車有關的消息相當受市場歡迎。
中升控股是中國領先的全國性汽車經銷商集團之一。集團擁有廣泛的全國性4S(包括銷售、零件、售後服務及資訊調查)經銷店網絡,一直致力發展一站式的經營模式,於各4S經銷店提供新車銷售,以及售後產品及服務,包括提供零部件、汽車用品、維修及保養服務、汽車美容服務,以及其他與汽車相關的產品及服務。
目前,中升的品牌組合涵蓋梅賽德斯-奔馳、雷克薩斯、寶馬、奧迪等豪華品牌,以及豐田等中高端品牌。換言之,新能源汽車並非中升目前的業務重點。因此,傳出中升將全面擁抱新能源,這消息是爆炸性的。
賽力斯(601127)的前行政總裁余海坤對此消息亦表示:「中升與賽力斯合作(賽力斯是與華為合作生產問界系列產品的新能源汽車的企業),對中升和賽力斯來講都是有重大的意義。賽力斯明年60萬輛,現有的286家用戶中心遠遠不夠。中升這次40多家的火線加入,對於中升來講更是一種重大的轉折。把不營利或獲利差的店一把調整成問界店,提升了效率,優化了結構。再藉助前期的優質豪華汽車基盤客戶置換銷售問界。獲利和估值將大幅提升。公司也會轉型為賽力斯問界的最大經銷商。」
簡單來說,整個故事就是中升未來將成為賽力斯問界系列的最大經銷商,也就是幫華為賣電動車。這對於一向專注於豪華及中高端汽車的中升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機遇。這可大大提升新車銷售的表現。
事實上,除了擁抱新能源這消息外,近兩個月,國家層面的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地方政府的置換補貼政策,以及消費貸款利率的降低等措施持續發酵,加之國內車企密集推出新車,亦共同拉動了汽車消費的顯著增長,對中升也有一定的正面影響。
在業務方面,雖然中升近年業績表現未如理想,尤其在新車銷售方面。但於2024年上半年,各項經營指標都表明本地業務擴張進入良性循環。以足迹覆蓋最廣的四個中心城市成都、大連、南京及深圳為例,活躍客戶總數同比增長9%,總計達90萬。與一年前比較,客戶數的增長已轉化為各種經營活動的增長基礎,常規保養同比增長6%,廠家保修增長10%,事故車維修增長14%,車險續保保單數增長22%,二手車零售量增長29%。在該四個中心城市,於今年上半年進行保養、事故車維修或做車險續保的客戶中,其車輛並非自中升購買的客戶比例分別為20%,35%及29%,這是體現了公司在客戶獲取、促活及轉化上的能力。透過與客戶的互動持續,中升的汽車售後服務規模不斷擴張,營業額與利潤逐年提升。
二手車業務方面,雖然只佔營收的一小部分,但是經過一年的努力,公司已建構出一套全國性、專業化的二手車採購、偵測、銷售網絡。營業額和利潤也不斷在提升,2024年上半年單車利潤貢獻人民幣6,600元,在銷量達10.2萬輛同比大幅上漲的加持下,二手車業務綜合利潤同比增長25.1%至人民幣670百萬元。二手車零售數量已經由2023年同期的1.8萬輛增長到2.6萬輛。未來中升將持續推進二手車業務高質量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中升早於2年前已與汽車之家(ATHM)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探索二手車新業務模式。而汽車之家亦於11月7日與華為在深圳舉辦鴻蒙原生應用交付上架儀式,這標誌著汽車之家App已完成鴻蒙原生應用的開發,將進一步豐富鴻蒙生態在汽車領域的版圖,為用戶帶來更加智能、高效的汽車生活服務與體驗。中升和汽車之家兩個合作伙伴均在差不多同樣時間與華為扯上關係,這是巧合,還是背後有更大的計劃,相信也值得大家留意。
總括而言,中升控股雖然近年在新車銷售方面業績表現未如理想,但與賽力斯的合作或可扭轉劣勢,而二手車業務及售後服務亦有不錯的增長勢頭,未來將可作出更大貢獻。在估值方面,在大升之後,目前中升的市盈率亦僅為9.39倍,仍處於10年低位,引入華為電動車或將引發估值重估。有興趣的投資汽車市場的朋友不妨多加留意。
免責聲明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本評論並非及不應被視為邀約、招攬、邀請、建議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投資決策之依據,亦不應被詮釋為專業意見。閱覽本文件的人士或在作出任何投資決策前,應完全了解其風險以及有關法律、賦稅及會計觀點及所帶來的後果,並根據個人的情況決定投資是否切合個人的財政狀況及投資目標,以及能否承受有關風險,必要時應尋求適當的專業意見。本人或其有聯繫者並未持有本評論所評論的上市法團的任何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