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風: DeepSeek、Kimi、ChatGPT

分享

內地人工智慧(AI)初創公司DeepSeek(深度求索)以低成本研發人工智慧模型R1,惹來市場憂慮挑戰到美國主導AI發展的地位,代表科技股的納指上周一(1月27日)大跌逾600點,其中有「股王」之稱的英偉達(NVDA),股價單日暴跌近17%,收報118.42美元,單日市值蒸發5,890億美元(約4.6萬億港元),蒸發了的市值比騰訊(00700)市值還要高。
在DeepSeek之前,筆者最常用的AI平臺是KIMI和ChatGPT,當然也試過Mid Journey、Hotpot甚至美圖的AI圖片生成平臺,但既然DeepSeek橫空出世,必然也要一試。筆者的第一條問題,是關於DeepSeek自身:「請詳細列出DeepSeek和兩者的異同,說服我更多的使用DeepSeek」。以下是DeepSeek提供的答案(筆者已作簡化):
產品定位
DeepSeek:專注於提供高效、低成本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主要面向企業和開發者,提供API和定制化服務。
Kimi:面向個人用戶的智慧助手,提供聊天、問答、寫作等多種功能,更注重娛樂性和用戶體驗。
ChatGPT:由OpenAI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面向廣泛使用者群體,提供文本生成、翻譯、代碼編寫等多種功能。

技術特點
DeepSeek:採用自主研發的深度學習框架,專注於模型壓縮和加速,能夠在保證性能的同時降低計算成本。
Kimi:基於預訓練語言模型,並結合了知識圖譜等技術,能夠提供更準確和豐富的回答。
ChatGPT:基於GPT-3.5和GPT-4架構,擁有強大的文本生成和理解能力,但計算成本較高。(編者:不忘「踩」ChatGPT一腳)

功能對比(截圖自DeepSeek對話)

總結以上比較,DeepSeek更適合需要高效低成本解決方案的企業和開發者,而Kimi和ChatGPT則更適合個人用戶日常使用、包括娛樂、學習等場景,至於ChatGPT在需要強大文本生成和理解能力的場景,例如寫作、翻譯、代碼生成等則具有一定的優勢。所以對中小企而言,可能需要三者兼顧學習,來達到更佳的運作效果,同時在和大企業的競爭中實現小資源辦大事。總之,你不愛AI,就可能會失去客戶的愛。

分享